金秋九月,走进禄丰市金山镇官洼社区必多龙村和裴家山村,稻田里一派忙碌景象。种植大户杨丽琼一大早就忙活开了,今年她种植了5亩“楚粳54号”水稻,经过专家组随机选择,她家的稻田被选为测产田。“以前我种过‘楚粳28号’‘楚粳40号’,‘楚粳54号’种下来抗病性好,品种也好。虽然还没开始测产,但是摸着这个沉甸甸的稻穗,我很有信心,肯定会高产。”
9月8日,受农业农村部委托,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主持,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在禄丰市金山镇官洼社区必多龙村、裴家山村,对楚雄州农业科学院育成的粳稻新品种“楚粳54号”百亩方,按农业农村部超级稻测产验收办法进行田间实产验收。经过称重、除杂质、测水分、量面积等程序后,最终“楚粳54号”百亩方平均亩产954.9千克,产量喜人,为全省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并有望成为云南省第4个超级稻品种。
今年以来,楚雄州现代种业发展捷报频传。由州农科院选育的粳稻软米新品种“楚粳48号”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完成公示程序。“楚粳48号”成为西南地区首个高原常规粳稻国审品种,实现了全国高原粳稻国审品种零的突破,取得了走向全国的“通行证”。
实际上,作为云南仅有的3个超级稻品种,从2008年开始,“楚粳27号”“楚粳28号”“楚粳37号”先后育成,正是楚雄州农科院“楚粳”育种团队的不断自主创新才成就了云岭超级稻之梦。
1967年,我省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楚雄州农科所高级农艺师邓有成先生用“常规杂交选育”方法,开始了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迈出了全州水稻品种选育的第一步。之后的50余年,在水稻育种专家邓有成、李开斌的带领下,楚雄州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适合冷凉稻区的“西红系列”和适合中海拔稻区的“楚粳系列”品种相继问世。
现任楚雄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的阮文忠说:“正是因为有了前辈们的辛苦奉献,耕耘一生,才有了如今水稻育种的成功。”
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水稻学组组长、扬州大学教授戴其根担任测产专家组组长,他告诉记者:“云贵高原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优越,非常适宜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楚雄州育种历史悠久,‘楚粳54号’穗大粒多结实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培育出自己的品种,就掌握了主动权,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楚雄贡献。”
测产现场,阮文忠看着一望无际的百亩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微风吹过,翻起阵阵稻浪,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对于未来发展,阮文忠信心满满:“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坚持优质、高效、绿色育种方向,创新融合传统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不断选育出农民愿种、市场认可的优良食味新品种,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记者短评:仓廪实而天下安。“十三五”以来,面对气候变化、粮食需求增长等诸多挑战,“超级稻”实现更高产更显意义重大。楚雄州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科技强州”战略,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聚焦科技创新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楚粳”系列高原粳稻研发向优质化转型,技术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楚雄州农科院先后育成的43个品种中,育成云南省仅有的“楚粳27号”“楚粳28号”“楚粳37号”3个超级稻,超级稻品种百亩方多次刷新高原粳稻世界纪录,种植范围覆盖云贵川及西藏、湖南、陕西等适宜区,部分品种引种到玻利维亚、埃塞俄比亚、老挝等国家。近5年来,我省累计推广种植“楚粳”新品种1500万亩左右,新增稻谷7.5亿千克,实现农民增收22.5亿元。
一粒米,成就了天下好粮,更成就了云岭“超级稻”梦想。未来的路还在脚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能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并且装着我们自己的粮食,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也一定会实现。(楚雄日报 全媒体记者丁忠泽/文 高建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