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石林县石林街道螺蛳塘村的大棚里,农户们手指上下翻飞在土里拨弄,不一会儿,一颗颗拇指大小、金澄澄的马铃薯(俗称“洋芋”)就装满了袋子。昆明市马铃薯科技专家工作站专家、“春城产业导师”于德才专程赶来,和农户一边采收马铃薯、一边指导种植。
小小的马铃薯不仅稀奇,味道还特别好。“这不是普通的洋芋,科技含量特别高。”石林县科协主席韩梅颖介绍,一直以来,石林秋季加工型马铃薯产业最大的限制就是种薯及种薯质量。石林县缺乏秋季加工型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也没有种薯生产企业,使用的种子都靠外调。然而,外调种子不仅价格高,质量也缺乏保障,而且出苗率低、病害重。因此,发展马铃薯产业、培育良种显得格外重要。
“人才”成为破局的关键。一直以来,于德才主要从事马铃薯组织培养,马铃薯病毒、类病毒及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马铃薯种薯生产及质量检测体系构建,马铃薯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冬季马铃薯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种薯繁育技术等研究,是马铃薯研究方面的专家,因此常被农户亲切地称为“于洋芋”。
“于洋芋”名不虚传。于德才是云南省科技特派员、云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7次入选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项目,日前还被认定为第二批“春城产业导师”。2018年12月,在昆明市及石林县科协的协助下,于德才受聘于石林厚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石林县秋季加工型马铃薯研发工作。2021年6月25日,石林县秋季马铃薯与烤烟套种试验项目举行签约仪式。自此以后,石林县科协围绕企业发展烤烟后期套种秋季马铃薯产业开发研究、企业示范推广规划和企业品牌化运作等方面,与云南农业大学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长期合作服务,紧扣区域特点开展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动云南秋季马铃薯产业发展壮大。
2022年9月,在石林县科协的支持和于德才的带领下,石林厚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马铃薯原原种加代扩繁试验。来自云南农业大学的18万株马铃薯原原种脱毒苗,在石林厚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3个大棚里安了家。一颗颗种子落地生根,结出石林秋季加工型马铃薯产业的新希望。
“带领农民干,给老百姓做示范,让他们真正看到科技在马铃薯增产增收中的作用。”对于自己的工作,于德才是这样说的。
“春城产业导师”指导种出来的马铃薯就是不一般。2021年,螺蛳塘村创下马铃薯亩产量3吨的纪录,平均产量增产0.8至1吨/亩,并被石林县作为重点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秋季加工型马铃薯产业为企业新增收入150万元,为农户新增收入500万元。
目前,石林厚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200余亩,种植的加工型马铃薯主要销往食品厂。马铃薯原原种加代扩繁试验成功后,试种基地可以一年生产两季,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20万颗。(昆明日报 记者任翊翔 通讯员魏溪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