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几天上北京开会,就穿这套了,这是我自己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我要把边疆民族传统刺绣带到人民大会堂!”抚摸着刚绣好的彝族盛装,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砚山县维摩乡白沙坡村村民王陆芬激动地向记者介绍自己赴京前的各项准备,目光里透着自信……
图为王陆芬(右)与绣娘交流心得。
十年磨一针 绣出新生活
刺绣,在彝家传统观念中是衡量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是否勤劳持家的标尺。白沙坡村,是砚山典型的彝族聚居村,全村184户797人全是彝族。土生土长的王陆芬在针与线、画与布的光影中,被彝家刺绣色彩的瑰丽、针脚的绵密深深地吸引。凭着过人的天赋和聪慧,15岁那年,王陆芬以126元的价格卖出第一幅绣品。此后,刺绣创业梦便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2013年,随着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的兴起,在外经营水果生意的王陆芬毅然回到白沙坡,带着村里的26个绣娘开始创业。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到注册手工刺绣有限公司,不断学习、摸索,找商机、扩规模。经过多年的实践,王陆芬探索出“协会+合作社+公司+电商+绣娘”模式,让刺绣产业规模不断做大,白沙坡彝绣品牌在市场上响亮起来,群众尝到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甜头。
针线出国门 绣好文化自信
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如何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让彝绣走得更远?王陆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为延伸产业链,她大胆创新,将白沙坡彝家传统的平绣、打籽绣、数山绣与壮族的盘金绣、苗族的十字绣等相融合,又将生产生活中的花朵、飞鸟、游鱼、蝴蝶等抽象剥离,以绣图的方式在画布上一一赋予生命,先后设计了26类126种刺绣样式。同时,王陆芬还带领绣娘们把传统刺绣与时尚相结合,将刺绣从单一的民族服饰,拓展融入到现代生活的装饰品、挂件及国画艺术创作当中,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
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村里还专门成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线上线下融合同步拓展,1000多名绣娘手中的绣品成了抢手的商品,合同上的数字变成了绣娘包里沉甸甸的钞票。2021年,合作社实现销售额600余万元,较之起步初期翻了十几倍。如今,白沙坡彝族刺绣产品不仅销往国内一线城市,还远销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的意大利米兰。
感恩中奋进 为人民代言
“全州350多万人,就3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是其中之一,感到无比光荣。怎样当好人大代表,反映群众心声,肩上沉甸甸的……”今年,作为全省劳动模范的王陆芬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段时间,她一直在忙着参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结合前期的调研走访,她有了新的思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产业帮扶政策落地,让乡亲们对鼓起“钱袋子”充满信心,对好日子有了更多盼头。文山如何才能追赶全国全省的发展步伐?王陆芬认为,有很多“卡脖子”的地方,以刺绣来说,她邮寄出去的产品,物流成本要比其他地区高出不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是文山各族干部群众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拦路虎”。
“州府通高铁、农业用水保障这些问题我一直记在心里,我将把边疆人民群众对维护民族团结进步、夯实边疆地区发展后劲的期盼带到北京……”王陆芬说。(罗永伟 陶树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