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时工笔细描人间万象
金星舞蹈团青年编导作品专场近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首演后,舞蹈家金星迅速投入自导自演舞台剧《日出》的复排,标志该剧2023年全国巡演启动。跨越87年,曹禺先生的人文经典将再一次拂面而来,以三个小时工笔细描人间万象,娓娓叙说世情冷暖,郑州、南京站已经率先开票。
幕启,陈白露登场,一声“进来吧”,既在唤方达生,也是在唤台下的观众。舞台上灯影渐明,雪白的沙发、摇晃的木马、高悬的书帘充实了日出之前的世界,也串起了陈白露的一生。与张乔治、潘月亭、顾八奶奶等人的周旋是陈白露在旅店中的日常,作为对照,方达生的到来抛出一个棘手的问题:竹均何以成为陈白露?这个问题贯穿四幕戏,贯穿日出之前的黑暗,为整部戏剧笼罩一层诗意的哀愁。演至结尾时,陈白露换上橙红绸裙,与萎残的玫瑰形成对照。每一幕戏服变换都对应着角色内心情感与精神碰撞,为观众留下解读陈白露的线索。
《日出》第三幕向来充满争议,曹禺本人却认为“《日出》不演则已。演了,第三幕无论如何应该有。挖了它,等于挖去《日出》的心脏,任它惨亡。”第三幕耗费作者最多气力心血,本版《日出》借光影流动、场景变换、精心编排的舞蹈致敬原著一番苦心。浓郁暗影以及舞蹈演员的流动变化,呈现出浓郁的鬼魅气质。舞蹈元素大量加入形成绵密的反讽,庸碌众生早已麻木,律动肢体与行尸走肉构成鲜明对比。
灯光勾勒出《日出》人物的心理表现,剧作隐秘的精神脉络也在明暗、色调的变化转移之间呼之欲出。在陈白露与方达生告别的段落中,两人并居同一画面,一方是昏惨的橘色,另一方是清冷的蓝色,人物内心与舞台外部的空间巧妙融合。
以斜梯装置来构造《日出》舞台主场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剧情在实的骨架与虚的梦境之间腾挪。斜梯呈现出半漂浮的质感,各路人物随着剧情在斜梯上下游走、左右位移,使各分散空间并置关联,强化情节中的末日之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