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梦想从未散场 经典永不落幕 话剧《桂梅老师》亮相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
昆明信息港    03-17 15:52:32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罗文忆 3月16日晚,大型原创话剧《桂梅老师》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上演,该剧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张桂梅全身心奉献教育扶贫的感人故事。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领受上级任务,组织一支宣讲队,到全国各地宣讲桂梅老师的事迹。在练习宣讲的过程中,天天和桂梅老师在一起的老师和学生们,突然发现不了解、甚至不认识桂梅老师了!关键是,作为校长的桂梅老师,还不许赞美她,不许把她说得“高大上”,不许用“大爱无疆”这样的词形容她;更不能在赞扬声中忘记了来时的路……这些要求,把宣讲队弄得不会宣讲了。

面对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面对被全国人民仰慕的时代楷模,在回顾来时的路的过程中,宣讲队渐渐找到了桂梅老师超于常人的地方,深层次认识了桂梅老师。全剧通过对张桂梅老师的深度解读,感受该剧主题歌词中所渲染描述的“为了一句改变,你翻越了多少大山;为了一句诺言你承受了多少痛苦……”以此展现并赞美共产党的风采,讴歌共产党信仰的力量。

《桂梅老师》由云南省话剧院和云南省戏剧家协会出品。张桂梅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中国十大女杰”“全国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为把该剧成功搬上舞台,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张桂梅所在的华坪县实地采风,走访当地学校,考察周边环境,与张桂梅多次交谈,为剧目创作搜集丰富素材。该剧在创作与呈现过程中,力求将歌颂英雄人物的传统戏剧形式与现代戏剧审美融为一体,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现代戏剧审美相融合,增加时代节奏、时代色彩,让更多年轻人感受最真实、最立体的张桂梅老师。

话剧《桂梅老师》

常浩导演采访

记者:《桂梅老师》这部话剧在编创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常浩:第一个困难是我们如何给观众讲述网红级的桂梅老师,是位身边的、可爱的、可亲可敬的人,又如何把桂梅老师立体的呈现出来。于是,王宝社老师带我们收集整理了400多个故事,我们用大量的故事素材来解决第一个困难。

第二个困难是在如此浩如烟海的素材里如何取舍?王宝社老师紧紧抓住桂梅老师一路走来的生命节点,把若干故事经过艺术整理变成一个或两个核心事件,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桂梅老师在思想转变和人生转变上的一次次抉择。

第三个困难就是如何提现桂梅老师的精神?我们仅仅只是歌颂桂梅老师吗?歌颂肯定是我们要做的,桂梅老师值得歌颂,但更重要的是提炼出桂梅老师带给大家的一种精神,希望这部话剧通过讲述桂梅老师的故事,能让观众朋友感受爱并让爱良性循环下去。

记者:《桂梅老师》在其他省份巡演后又回到了云南,再次回到云南演出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常浩: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把桂梅老师的故事带到更多的地方,讲给更多的朋友听,让爱良性循环起来。”无论在哪里,无论观众群体是老中青少,我们都希望继续传递爱的故事。

记者:编创中,团队和张桂梅老师一起工作生活,那现实生活中的张桂梅老师和话剧里的一样吗?

常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话剧很接近桂梅老师。王宝社老师在创作中总结了桂梅老师6种人物性格,也就是6种人物色彩六种人物色彩:“大魔头——别撞她的底线;和普通女人一样的脆弱——自尊心特别强,得理不让人;不让人看笑话、超越常人的坚强;无我的智慧,有大局观;党性原则,眼里不揉沙子;具备强大的力量;伟大的同情心和悲悯心,感恩的心给了她巨大的力量。”这样我们描绘的桂梅老师就丰富多彩而且立体了,把桂梅老师方方面面比较丰富的呈现在舞台上。

记者:那创作团队在挑选演员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要求?

常浩:这没有困难。李红梅老师和桂梅老师相识、相处很久,她特别了解桂梅老师,并且容易动情、共情这是李红梅老师的强项,并且从准备立项开始,红梅老师就已经和我们并肩创作了。

记者:《桂梅老师》剧目的表现手法歌队是怎么确定的?

常浩:歌队是古希腊戏剧里的常用形式,古希腊戏剧用歌队来歌颂英雄。但我们这次歌队是改造了的适合当下观众欣赏习惯的人物式歌队,我们称叫宣讲队。整个剧目贯穿了的事情就是宣讲桂梅老师的人和事。但宣讲开场就被桂梅老师否定了,于是,宣讲队带着观众一步一步去深挖桂梅老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宣讲队员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的眼睛、观众的心、观众的脑子,他们和观众一起,共同思考我们应该怎么说呢?怎么才能讲述真实的桂梅老师?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呈现的。

记者:对《桂梅老师》这部话剧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常浩:从排练之初,王宝社老师就跟我们确立了方向:一边向桂梅老师学习、一边创作,一边演出、一边继续向桂梅老师学习。我们会继续向桂梅老师学习,继续到更多的地方,把桂梅老师的故事讲给更多的朋友听。


编辑:孙红亮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