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学家苏轼所著《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意思是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能寄生。这句古语警示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洁身自好,为政清廉,才能奠定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坚实基础。
我国历朝历代看重官品、讲究官德,《尚书》里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司法官、立法者,辅佐过尧舜禹三代帝王的政治家、思想家皋陶,提炼出“为官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被历代帝王官吏奉为圭臬。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铁面无私廉明断案”的狄仁杰、“黑脸青天”包拯、“两袖清风”的于谦、“直言天下第一疏”的海瑞、“清官第一”于成龙等,都是人们心目中清官的典范。这些清官因为廉洁,流芳百世、广为传颂。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尽管它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但它却如同一面清亮的铜镜,折射出为官做人要淡泊名利,廉洁奉公的品德。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廉政与勤政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衡量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尺码。在好干部“五条标准”中,将“清正廉洁”作为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既是为好干部画像,也是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由此延伸,作为党员干部要廉不言贫,勤不言苦,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为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清正廉洁作为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作为共产党人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受到老百姓爱戴,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历史警示未来,教训校正现实。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些党员干部守不住清贫,挡不住诱惑,在物欲横流中迷失自我,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陷入泥沼而难以自拔,就在于修身不善、德行不纯,让思想灰尘污染了精神家园,让非分之想突破了思想防线,让“心中贼”占领了心灵空间,结果在违纪违法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些例子生动地告诫我们,对权力要有敬畏之心,对名利要有平常之心,在需要面前学会选择,在诱惑面前学会放弃,在原则面前学会坚守,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党员干部要在经典名句中受到陶冶,获得启迪,从廉洁典故中汲取精神涵养与文化熏陶,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与党的性质、宗旨相符,清正廉洁才会水到渠成。(评论员 李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