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杨程成真的很忙。《再见土拨鼠》荣获第 35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及三项提名奖,作为本片的导演和演员,他也成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个金鸡提名奖导演、演员,随之而来的是人气暴涨,合作邀约纷至沓来。他选择回到熟悉的故土——云南,把家乡的文化宣传出去,讲好云南故事。
第五届澜湄国际电影周在昆明举办,杨程成也带着自己的电影《再见土拨鼠》参与展映。采访中,当记者问到希望通过这部电影给观众传达什么信息或思考时,杨程成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如果观众能从电影中感受到温暖,我就很满足了。”
记者第一次见到杨程成时,他作为一场活动的年度代言人上台领奖。台上的他一身黑色西服套装配上硬朗的五官,显得很“严肃”。在开始采访前,他比摄像小哥还“忙”,一起调整机位、摆放背景绿植、测试话筒收音……他打趣地说:“最近在红河州到处吃,胖了七八斤,一会儿拍我左脸哦。”温暖的笑容仿佛一位邻家哥哥,和台上“严肃”的导演判若两人。
“我生在云南临沧,童年时光在大山里与大自然和各种动物为伴,所以我对农村、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情感。”出生于临沧凤庆的杨程成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郁郁葱葱的山林、深邃璀璨的星空、多姿多彩的民俗……童年的美好经历成为他的创作灵感源泉。
从大学毕业至今将近10年的时间,杨程成一直坚持拍摄短片、创作微电影。他表示,云南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富矿宝藏,是“天然的摄影棚”,“通过拍短片,我走访了云南的山山水水。”杨程成说,家乡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给予了他创作上的情感支撑。
昆明的“花枝不断四时春”、临沧的茶文化、普洱茶和咖啡、红河元阳梯田、西双版纳基诺山……都是他的“素材库”。“在这样丰富的民族文化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挖掘更多优秀的故事。”他认为云南独有的文化是具有国际性的。当他带着《再见土拨鼠》去到澳大利亚墨尔本、悉尼等城市进行电影国际交流时发现,外国观众很喜欢这部电影,这让他体会到了“文化的共通”。
保持创作自信 讲述心中的故事
回顾《再见土拨鼠》的拍摄历程,真实与真诚既是电影的写照,也是杨程成团队的写照。
藏区的旖旎风光下是艰苦的生活条件。2017年,《再见土拨鼠》拍摄主体团队因路断集体失联两个月,杨程成和团队成员吃了许久土豆与糌粑。虽然来自云南,但面对4500米以上的高原他还是感到了不适,尤其是所扮演的商人“老孙”一角有很多跑动的戏份,让拍摄更加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团队只剩下沉浸。”杨程成说。
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招募演员,杨程成就自己上,又导又演。“一开始我是化妆的,长期的生活体验之后,我全身开始浮肿,脸也晒破了,后期都不用化妆师,也能呈现出角色的质感。”杨程成回忆道。接下来的几年,正是这样的坚持和沉浸,促成了杨程成以演员身份与朱亚文、辛柏青、陈明昊、周野芒等四位实力派演员共同入围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一群真挚的人拍摄真挚的故事,坚定一个电影人的初心。对创作真诚,对观众真诚,立足于对真善美的真实反映和再现,扎根生活的土壤进行创作,让他始终保持创作自信,讲述心中故事。
获金鸡奖很意外 会讲好云南故事
“在莫斯卡村,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阿妈,还是生龙活虎的小牧童,每天都会去喂土拨鼠,土拨鼠也十分喜欢亲近人类,他(它)们之间的情感代代相传。”杨程成介绍,《再见土拨鼠》以“土拨鼠和儿童”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两位少年对土拨鼠的保护和营救,鲜活生动地展现了藏地孩童们内心的纯洁善良,显现出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呈现了两个孩子内心成长与升华中所产生的打动人心的美。
杨程成坦言,能拿金鸡奖,实在太过意外。拍《再见土拨鼠》的初衷也并不是“获奖”,藏民与土拨鼠之间的情感链接、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场景,让他产生了影像创作的冲动,只想把这个作品用真诚、真实的方式表达创作出来,把这份善良和美好分享出去。
“很感动”“温暖干净”……在网络上,《再见土拨鼠》的自来水越来越多。多家媒体称这部电影融入了民族、儿童、野生动物等元素,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物多样性、民族团结等主题。人民日报称之为“温暖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并评论:“金鸡奖展现中国电影发展新态势,青年电影人渐成创作主力。”
“对于民族电影的创作,我不想刻意强调它的民族属性,我喜欢的是融入生活,字句不提,无处不在。金鸡奖给予了我一种肯定和一种指引,肯定了我的创作观,指引了我通往更高的平台。”杨程成说,在未来的道路上,自己将坚持把民族文化、生态作为创作的底色,更努力去创作出真善美的作品,发掘并讲好云南故事。
目前《再见土拨鼠》正处于宣传推广发行待上映的阶段,预计春节后全国上映。(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