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的过程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以“注入新内涵、打造新路线、拓展新业态、壮大新主体”的“四新”举措,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注入新内涵——充分挖掘昆明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融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启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修改完善景区解说词,突出旅游促“三交”核心理念,在石林、轿子山、云南民族村、七彩云南·欢乐世界等全市景区开展广泛宣传,通过景区电子屏、宣传标语、制作彰显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景观小品等方式,讲好民族团结共同进步故事,让旅游景区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
打造新线路——以“一圈三走廊”为抓手,构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充分挖掘滇池沿岸深厚历史底蕴、知名人文景观和丰富自然资源,依托晋宁河泊所-石寨山、翠湖博物馆群等资源开展“文物发声”活动,依托云南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旧址、聂耳墓等开展“五史五观五认同”培育实践活动,讲好昆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以红军长征经过昆明留下的红色文化为纽带,立足山区农村实际,以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挖掘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保护历史文物,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切实增进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打造以官渡古镇为中心的非遗文化展示体验线路、“种在大地上的民族团结”主题乡村旅游线路、古滇文化品牌游、农耕研学游、石林全域旅游、渡江令遗址红色旅游、轿子山生态游等多条精品线路,形成产品互补、线路互通、市场互动、客源互流的新格局。
拓展新业态——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提升民族民间传统戏剧、舞蹈、音乐等独具昆明特色的文化资源,推出一批非遗文创、沉浸式演出、夜间消费等旅游新业态。对石林、云南民族村、世博园、西山、官渡古镇、大观公园等16个传统景区进行环境、设施和业态提档升级,加快从“单一观光型”向“复合体验型”转变,以满足游客对景区发展的新需求、新期望。赋予民族节庆新功能、新内涵,支持县区举办火把节、花山节、泼水节等节庆活动,使民族节日活动成为宣传党和政府民族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据统计,2023年火把节期间,云南民族村接待游客7.91万人次,石林县吸引游客76.52万人次,石林景区接待游客6.95万人次。
壮大新主体——推动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展演,支持各级各类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参与旅游业,推动文艺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创排舞蹈诗《长联》、跨界融合音乐会《@昆明》、大型交响音画《聂耳与国歌》等一批优秀剧目。不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民族民俗节庆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促进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歌舞乐、手工技艺等非遗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对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云子围棋制作技艺、瓦猫等进行开发,支持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传统工匠进行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推出一批优质文旅纪念品。利用中国(昆明)官渡非遗联展、龙泉探梅非遗展、圆通樱潮非遗展等活动平台,组织各民族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作品展示、产品推荐和销售。不断壮大的旅游新主体,为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服务。(昆明日报 记者徐剑 通讯员赵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