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会讲昆明方言吗?你身边的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习惯讲普通话?多年后,略显“土味”但有十足亲切感的老昆明话,会不会慢慢消失?
近日,《中国语言资源集·浙江》正式发布,这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资源集”出版的第七部成果。
在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的当下,方言的重要性再度引发讨论: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方言?方言是否需要投入成本进行保护?留住方言究竟是为了留住什么?
现象
“土味”方言引发网络狂欢
曾有一段时间,有的人阔别家乡,渐渐忘了家乡话怎么说;有的人认为方言土,不愿说;有的地方只有老人还能说些正宗的方言,年轻人不愿说也不愿学;有的人认为时代不同了,语言习惯也会随之改变。
但互联网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一度被认为式微的方言在互联网上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在云贵川等地,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大意是劝当地人不要随意食用野生蘑菇。
去年以来,这首歌词内容稍显“恐怖”的儿歌,在配上风趣的音乐和当地俏皮的方言后,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的传播。
事实上,不只云南方言,全国各种方言类的创意短视频、各种方言梗和流行语,时常火爆网络。以至于让不少人在线下场景吐乡音、说故乡故事时,也大大方方起来。
据一项2021年面向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81.11%的人明确表示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76.2%的人会不自觉地向身边人“安利”家乡话,近八成“Z世代”则表示愿意为家乡话代言。
昆明也有很多用方言进行创作的短视频博主。抖音博主“元气老妈子”是一位80后的全职妈妈。起初,她只是通过短视频记录儿子日常生活,并随手发到网上,没想到儿子一口地道的昆明方言被很多网友关注到,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小昆明”。目前,“元气老妈子”已收获3.5万名粉丝。
“小昆明”妈妈介绍,她和“小昆明”的爸爸都是昆明人,包括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也是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全家在和孩子日常沟通的时候也是使用方言,所以“小昆明”自然而然地就会说昆明话。就像抖音里的自我介绍一样:“方言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传承本地历史文化方面,方言不仅是工具,也是载体,其特殊的意义不应该丢弃。”
一年前,博主“官渡长公主”开始进军短视频,当时各类博主已各显神通,在各自的领域大放异彩。如何才独树一帜?“官渡长公主”想到了自己的强项——语言,她可以随意在官渡话、昆明话、普通话之间自如切换,甚至玉溪话也可以脱口而出。特别是,“官渡长公主”一口熟稔的官渡话颇具魅力。在视频中,她一会儿化身“包租婆”,一会儿又是“女主播”,过一会儿又成了“空姐”,将一个个本地有趣的段子和时下热点,用方言一一表现出来。在“当空姐开始说昆明官渡话”的视频下,有网友评论:“有种坐飞机克小板桥呢感觉。”
“官渡长公主”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带给她极大自信的官渡话却在年少时给了自己不少困扰,于是,自己极力摆脱乡音,学说标准的昆明话、普通话。
“经济在发展,现在家乡富起来了,谁也不比谁差,没什么好‘自卑’的。”“官渡长公主”说,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个例,经济发展让大家骨子里的文化自信倏然觉醒,官渡人对自身的方言从遮掩变为了二次出圈。说方言甚至将方言融入歌曲,是对自己家乡发自内心的接受和油然而生的底气。
短短一年时间,“官渡长公主”全网粉丝量已超过10万,在给粉丝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家乡话得到更多人的接纳和认可。
不论是“元气老妈子”,还是“官渡长公主”,她们火出圈背后的逻辑,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内容是缺乏传播力的,而千姿百态、独树一帜、别出心裁的内容往往更受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为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
曾经
各方致力于方言传承保护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千差万别,推广官方语言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不同区域人民之间交流有重要作用,它关系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发展。自媒体人“南曲文化”致力于传播云南历史文化,他在受访时表示,推广普通话和传承方言两者并不冲突。在正式场合熟练使用普通话,和在家庭、老乡聚会等私人场合使用方言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能够熟练掌握使用自己方言的人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事实上,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保护传承方言文化”。
近几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领域,对于如何传承、保护方言,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有些人建议将方言编入中小学教材,由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有些人建议从家庭入手,鼓励家长有意识培养孩子方言能力;有些人则提议利用文创等手段进行宣传等。在这方面,各地近些年在学校、社会层面进行了各种尝试。
2017年9月,五华区启动幼儿园昆明方言童谣、民间游戏试验项目,全区所有公办幼儿园都启动每天不低于15分钟的方言时段。但记者从五华区教体局了解到,目前此项活动已暂停。
如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开始学说话时都会选择教他们说普通话。他们担心孩子学完方言后会把普通话忘记了。“南曲文化”觉得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心。他说,语言的学习是需要环境的。而现在的学生并不缺乏学习普通话的环境,学校里,同学之间,还有很多听说读写的学习软件,都可以让孩子学到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南曲文化”举例,他的侄女然然就是普通话、昆明话、石屏话之间切换自如。然然自小在昆明长大,由奶奶从小带大,奶奶是石屏人。于是她很自然找到了语言调适的方式:在家讲石屏话,在学校讲普通话,跟昆明本地的朋友讲昆明话。
“南曲文化”说,可见,小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家长们让孩子学习说普通话以及外语的同时,也有必要告诉孩子:方言值得传承,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小昆明”妈妈也认为:“孩子从出生应该以家族地方方言为第一学习语言,而对我们已成年且会方言的80后、90后父母来说,小时候说方言并没有影响我们后来说普通话。”
保护
昆明将建云南语言博物馆
“南曲文化”表示,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了自己的方言,相当于该地本土文化缺了一角,方言文化本身就是本土文化的根基。
方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在“南曲文化”看来,我们要了解和认识一个地区的文化,本土语言一定是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学习和了解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比如,云南方言的形成,与汉民族的迁徙以及今天民族格局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云南方言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历史上江淮汉语方言传承、发展与延续的结果。明代初期,大批汉族移民迁入云南,汉族人口剧增,并逐渐上升至首位,汉语通行的范围就越来越广,云南民间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元明时期江淮汉语方言语汇。
原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云南首席专家、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涂良军表示,方言是不可再生的,云南方言和云南人的生活文化紧密相关,希望每个云南人既能说流利的普通话,也能说地道的方言。方言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方言承载了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对于联络乡谊、增进感情,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对于如何保护方言,涂良军表示,教育部和国家语言资源保护中心都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在全国开展。本地学者也做了很多工作,现在不少媒体、电影、电视剧企业开播了方言节目和自制的方言短剧,以及不少电影中开始加入与方言有关的元素,方言开始慢慢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此外,方言民歌、方言曲艺也开始登上各种晚会和舞台,这些都使得民族语言和方言逐渐突破地域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方言得到传播和保护。
涂良军透露,昆明今后将建设一个云南语言博物馆,目前初步选址在云南财经大学校园内,博物馆记录云南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语言发展历程,带领观众回顾云南汉语方言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感受语言的魅力与影响。(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孙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