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国传统音乐“活化石”之称的乐种,有福建南音、西安鼓乐、智化寺京音乐、冀中笙管乐(又称“音乐会”)等。这些乐种之所被称作“活化石”,不仅是因为它们有着严格而又明确的代系传承,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保存了一批渊源有自的手抄工尺谱。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发明了乐谱的国家,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作为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工尺谱以“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六、五”等十个谱字表示音高,抄录了大量曲牌。有些谱本还在封面或扉页处记写了师承来源、宫调体系、乐社历史,以及曲牌解题等信息。这是考察一个乐种相互之间是否联系的可靠凭证,即使谱本的封面没有文字记录,但谱本中的曲牌名称也为我们提供了相互参照的依据。透过这些文字信息,可以帮助今人追溯乐社的历史渊源,勾连起一段段真实的历史记忆。
河北省保定市雄县里合庄、韩庄、西安各庄,以及北大阳、葛各庄五家音乐会各存有一套或两套手抄工尺谱,扉页上的记录表明,乐谱均传自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的王光辉。这证实了在同一文化空间中,村落绝不是一个孤立的、与外界没有关联的个体,而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文化网络。
河北省霸州市南头村音乐会的樊广印,不仅把套曲分册抄写,并记写于七个调高,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前后耗费15年,使用的纸张竟是废弃的牛皮纸水泥包装袋。我们可以想象,在20世纪70年代,他点的是桐油灯,用的是水泥包装纸,抄下来的却是决澜长歌。岁月虽然把历史之门关闭了,但乡村乐师却用沿袭的抄谱习惯让我们看见古代随月用律制度在民间仍有遗存。
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前赴后继、代相传习的乐师,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相互关联、代际相承的手抄谱本,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音乐的温度。一个乐种的延续,需要无数乐师的努力。乐师以时间投入创作,用生命续写旋律。(饶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