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新春云岭写丹青 全国12位著名画家赴滇越铁路沿线采风创作
春城晚报    02-22 08:23:04

《云南建水古镇的十七孔桥》 范迪安

《滇越铁路沿线》 余丁

《滇越铁路上的老站》 张路江

《滇南山乡的景色》 孙景波

白天辛勤地采风创作,晚上回到建水古城,范迪安、余丁、张路江、罗江、王颖生等写生团的教授给正在冲刺“十四届全国美展”的云南美术工作者评画讲课。

采风写生的间隙,范迪安教授一行指导建水紫陶工艺师们如何在创作上进行提升。

年过八旬的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原主任孙景波教授回到第二故乡云南,创作热情高涨。

在云南建水古城的民居里,著名国画家林容生、王颖生、朱尽晖、夏荷生、王赞教授在专心致志地写生创作。

云南气候特征多样、山川景物丰富、文化风情多彩,是画家采风创作的天堂;这里四季如画、风光旖旎,为画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景观素材。云南多元的民族文化风情赋予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村寨、民间艺术,无一不是生动而富有故事性的画面,使得画家们的笔触能够跨越时空,捕捉到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瞬间。尤其进入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丰硕,掀起全国艺术家涌入云南创作的热潮。

刚刚在中国美术家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范迪安教授与从北京、长春、福州、深圳、三亚飞抵彩云之南的11位全国著名画家组成的“2024年春节赴云南采风写生团”,于2月中旬来到红河州建水县,开始了连续第3年春节期间到云南的采风写生创作活动。今年的主题是“新时代的滇越铁路沿线采风创作”,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省文联和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共同策划组织。

由云南省文联主办,省美协组织的“2024年云南省美协会员培训暨云南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创作骨干培训班”与采风写生创作活动同步开展,让来自云南各地和各大院校的优秀美术工作者有机会零距离跟随写生团采风,观摩学习全国名家创作。

采风 创作 记录

2月18日8时30分,两辆载着写生团成员和文艺志愿者的中巴车行驶在昆明至建水的路上。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中,云南朋友介绍的滇越铁路沿线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吸引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写生团队到达建水后,立马前往双龙十七孔桥进行踩点。

在建水郊野的古村落新房村一隅,范迪安教授正专注描绘古与新的变迁——云南的美丽乡村与古村落融合的美好画卷;不远处的民居屋檐下,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东北油画的代表性画家王建国教授挥笔表现古建筑畅园与层叠的远峰、波光的水面及错落有致的树木房屋;旁边,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夏荷生用水笔和宣纸描绘了一片葱郁的芭蕉林。畅园古庭院内,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原主任孙景波教授的创作热情让周围的年轻人叹服。大学毕业后曾分配来云南工作20多年的孙景波,对第二故乡云南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情感。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容生教授,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教授,中央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院长王颖生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王赞教授等,在写生创作的同时还交流了创作心得。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张路江教授笔下的乡会桥滇越铁路老火车站,宁静、有韵味。伴随着火车鸣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正描绘人来车往的热闹景象,与之相同的还有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罗江教授和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白晓刚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李彦君写生作品中的滇越铁路栩栩如生,铁轨上的每一道痕迹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段交织着苦难与荣光的故事。

2月19日是云南写生活动的第二天。清晨,范迪安一行到达事先踩好点的双龙桥进行创作。范迪安洋洋洒洒地将双龙桥这座横跨泸江与塌冲河的十七孔石拱古桥长虹卧波之势表现出来。这座承载着明清建筑艺术精粹和滇南人民智慧的双龙桥,在余丁、白晓刚、王颖生教授的笔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在田间地头简单吃过午餐后,写生团从双龙桥赶往团山古村落,一睹云南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古村落典范。

白天辛勤地创作,晚上继续践行艺术家社会责任及使命。在建水紫陶博物馆,大家与建水当地的紫陶陶艺工作者们一起交流沟通。范迪安教授一行围绕推动紫陶工艺升级进步、产业转型发展提了不少建议。已是22时许了,写生团成员还联合在建水紫陶名家谢恒创作的一件紫陶大罐上签名留念。

交流 学习 提高

2月19日清晨,来自昆明、红河、玉溪、大理、德宏等10个州市和各高校美术学院的57名学员走出画室,紧随写生团员,认真观摩学习名家写生创作,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开启了新春第一课。

在双龙桥、乡会桥车站、团山民居,随处可见写生团画家们在创作。作为云南省著名古迹之一的双龙桥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被列入中国造桥史册,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面对这样的景致,画家们创作出不同意境的作品,学员们则通过观摩专家创作过程,用心感受画作中深藏的温情和对乡土的敬重。

2月19日晚,连续创作一整天的写生团画家们来到学员画室,分组对全体学员为备战全国美展创作的140余幅中国画、油画和版画进行逐一点评、指导。学员们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纷纷表示专家们认真细致对学员作品进行点评,提出针对性修改意见,使大家对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时代性、人民性、艺术性、创新性有了更多的思考,对今后创作中挖掘具有云南本土元素题材及表现形式的作品有了新的认识。

指导会上,范迪安、孙景波、余丁、张路江、罗江、王建国、王赞等几位著名画家分别谈了此次活动的感受。范迪安教授鼓励广大学员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认真汲取专家意见,更深入地理解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主题和要求,更好地把握创作方向和思路,做好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创作的最后冲刺工作,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侧记

有趣的写生课

“看这边有画家在画油画,画得真好。”“这个是工笔画吧,画得好认真。”2月19日,画家写生团来到建水十七孔桥(双龙桥)边,支起大大的画板,用水墨或油彩在画纸上挥洒驰骋,描绘美丽的景色。同时他们也成了别人眼里的亮丽风景。

2024年云南省美术家协会骨干人才培训班学员们,对能够观摩名家现场创作都很兴奋。“因为我画油画,所以我特意看了几位油画老师的作画过程,他们有很多小妙招,比如用卫生纸给油画上色、用画板做油画调色板……我也有一些感悟:画画需要内涵立意和专业技巧相结合,这次培训很有意义。”来自保山学院的蒋天毕说。

“我之前也参加过很多培训,这次培训是比较特别的,比起单纯坐在教室里面学专业知识,这种和大师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真的很难得。”来自红河美协的高文格说。

观摩了大师作画,也有很多学员摆开画架,开始写生。“我学了很多技巧,就想实践一下。”来自泸西一中的尚家有擅长山水画,他认为云南的自然风光很适合画山水画。

“我来过云南很多次了,云南的山水物都很有特色,特别是桥、古建筑、老房屋等,非常宝贵,能够用画作留住他们,很有意义。”王颖生说,“我看了一些学员的现场创作,他们画得很好,希望他们继续加强美术素养学习,争取把对家乡的热爱更好地表现在画作上。”

“为了与2024年全国著名画家赴红河州滇越铁路春季写生活动相结合,省文联、省美术家协会以及红河州文联、建水县文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积极筹备,加班加点才有了让学员跟全国名家一起写生、学习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在培训中有所收获。”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协主席罗江说。

难忘的建水之夜

19日晚,写生团名家们来到学员画室,观摩学员创作的140余幅中国画、油画和版画,并现场指导。

“美术界同仁能有这个机会聚在一起交流,很难得,又看到了这么多作品,看到了来自云南各地的艺术家对美术创作的热爱和激情,看到了包括文联、美协的各位工作人员为云南美术事业的付出,我很感动。这是一个难忘的夜晚。”范迪安对培训班的学员们说。

各位名家结合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学员探讨画作,气氛热烈。很多学员认真地记录专家给的建议,都很有收获。

“我画这幅画还是遇到了很多困惑,也知道存在的问题在哪里,但是就是不知道怎样解决。专家们看过之后很快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我回去会好好修改,争取能参加之后的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来自云南大学的学员张捷说。“因为我路程很远,油画又很大,只能拍照片给专家们看,但专家们根据照片还是给了我很多建议。”来自德宏的学员张越说。

“这次交流我觉得时机也很好,因为马上要举办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我们希望云南的优秀画家们认真创作、敢于冲刺,创作出展现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云南建设发展的优秀作品,并参与到展览中来,向社会展示云南美术创作者的成长,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讲好云南故事。”范迪安说。

名家声音

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旁观者清,很多时候创作者要互相交流,会发现很多新的观点。

王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不管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强调要有主题性,有了主题画就有了灵魂,不需要有很多复杂的技法,也能有很好的效果。

张路江(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希望大家在创作的时候要融入自己对新时代的想法,要多思考琢磨,想想画油画想输出什么。

王颖生(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

云南本土画家对云南有着深厚的热情,所以要把这个热情和一些专业的美术素养结合起来,在画中把情感体现出来。

孙景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我看到了很多年轻画家对创作的热情,这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保持热爱,坚持创作,不断学习提高,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

林容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创作,要从生活中、从熟悉的事物开始。生活资源是最宝贵的素材,大家要善于在自己熟悉的素材里面发现不一样的创作角度。

白晓刚(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

创作的作品和写生作品不同,创作的每个作品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包含了画家想对大家表达的一些情感。

(春城晚报 记者丁星亦 通讯员白杰云 杨思泉 习梅英 龚婵娟)

编辑:谢星宸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