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来临沧市凤庆县解锁“茶旅”精品线路新玩法
都市时报    04-17 08:26:17

正值2025年春茶采摘之际,以“第一桶滇红茶诞生的地方、世界滇红之乡、滇西南文化重镇”闻名的临沧市凤庆县,以“茶”为主题,挖掘红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推出“茶旅”精品线路,吸引众多茶客、游客纷至杳来,领略茶乡的民俗风情与人文魅力,进一步增强茶乡旅居魅力。感兴趣的朋友们,就跟着我们走一趟吧!

第一站   凤庆老茶厂

坐标:凤庆县滇红北路西南方向

漫步老厂区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办公楼前的一代茶人冯绍裘的铜像——从1938年那个秋天他第一次踏入凤庆这片土地,凤庆的茶业就拉开了新篇章。

冯绍裘铜像

从1939年抗战时期成立的“顺宁实验茶厂”,到1954年更名为“凤庆茶厂”,再到2006年重组为云南滇红集团,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知名企业一直是云南红茶的重要生产和出口企业。

滇红茶早已走向全世界,而走过风风雨雨的老茶厂,现在化身为历史博物馆。新兴的城市规划把它一分为二,以滇红北路为界,一边是家属区,一边是老厂区。

厂房外的铁轨

苏联时期建筑风格的厂房空空荡荡,砖木结构的办公楼、车间、仓库等建筑,保持了原有的大致布局。古老的制茶设备还有一些遗留,建厂初期自行设计的冯式“三筒式手揉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揉茶机、脚踏与动力两用之烘茶机,老式的德国进口消防车、发电机。作为物流运输设备的铁轨,依然还在厂房外的路面延伸着……阳光与树影之间投射出斑驳明暗的层次,素馨花花香四溢,一丛杜鹃开得正艳。一切静谧无声,却又似乎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脚步匆匆和来来往往。

来这里,见证滇红的前世今生。

老式的消防车

第二站  3200红茶文化苑

坐标:县城东侧,凤山镇京竹林村

凤庆3200红茶文化苑,是中国唯一一家以红茶文化为主题的疗休养度假酒店,面朝砚池文笔塔,背倚双赢山,碧水环腰,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凤庆3200红茶文化苑

这里拥有机认证茶园面积1060 亩和世界茶叶品种园。置身茶山花海,耳听山涧鸟鸣,享受清幽的自然山野,踱步间就能体验采茶乐趣。

参观凤庆滇红茶种植基地、观赏万亩茶园之际,你可以了解到红茶的生长环境,体验鲜叶采摘过程,并参与红茶制作工艺,亲手制作专属红茶,品尝到正宗的凤庆滇红茶。

春茶季采茶忙

此外,3200红茶文化苑携手云南农业大学,推进茶叶研发,拓展产品链,创新茶产品,研发出独具特色的有机茶产品 “3200Tea” “3200”提取物面膜系列产品和健康保健品,以及花茶、袋泡茶、日常饮用茶、定制茶等,总有一款伴手礼会是你的心头所爱。

第三站   中国滇红第一村——安石村

坐标:凤庆县城西北部,村委会距县城6公里

时光再追溯1938 年那个秋天。冯绍裘先生来到安石村新寨自然村,是时,清末时期种植的大叶种古茶树已高达丈余。看着这些未经台刈、自然生长、白毫浓密、叶大芽长的茶树,冯绍裘很是兴奋,他采摘了一芽两叶的鲜叶十多斤,并到当时新寨小组大地主杨和勋家试制成功第一桶红茶,由此开启了中国红茶新纪元。

安石村

安石是古时茶马古道—顺宁道的必经之地,过往马帮运输茶叶及物资路过安石时,在此地用石头筑成防贼防盗的歇山铺, 旧时称安石铺,故今为安石。

滇红,是中国红茶的代名词,安石,也被誉为滇红茶诞生地。至今, 用于试制第一桶红茶的古茶林尚存。

滇红活态博物馆

站在一栋栋苏式风格设计重建的砖房建筑之间,仿佛置身于上世纪50年代。滇红活态博物馆将老博物馆进行修缮保护,重新设计布展,增加滇红茶发展史和“阎红彦文化墙”;将原有老设备车间改造成“红彦茶车间”和“滇红功夫茶车间”;车间一侧改造出了2米宽的游客参观通道,透过落地大玻璃,能让你留住脚步、找到记忆、触摸到历史。

滇红活态博物馆内景

清晨,到种植于民国时期的2000亩古茶园,采一筐茶归来,再到茶文化体验中心,体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的手工炒制茶叶的过程。乏了,品一盏红茶,香气馥郁,滋味浓醇,抚走一切劳累。

第四站  香竹箐“锦秀茶尊”

坐标:小湾镇香竹箐锦秀村,距县城58公里

从县城出发,驱车沿着千年茶马古道向东北行58公里,来到香竹箐,地球上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锦秀茶尊”便生长于此。3200年前,生活在澜沧江畔的濮人种下了这棵茶树。

锦秀茶尊

今天,这棵古茶树树高10.6米,树冠南北11.5米,东西11.3米,根径1.84米,已长成世界上最粗最古老的栽培古茶树。遒劲舒展的枝干无限伸展,遮天蔽日的绿叶郁郁葱葱,树皮上留下一条条见证岁月印记的纹路。

“锦秀茶尊”一枝独秀,历经风雨依然枝繁叶茂屹立于大地之上。通过考证,其年代可追溯至周武王时期,被誉为“茶王之母”。因为她,茶业界盛传“临沧是茶叶起源地的中心地带”的理论得到最有力佐证。

祭祀茶祖

“锦绣茶尊”周边,还生长着诸多千年古茶树,如众星捧月般簇拥“锦绣茶尊”。它们以其特殊的生长方式,充分展示着生物多样性的神奇。

第五站   鲁史古镇

坐标:距县城东北部80公里

山间林响马帮来。穿梭在群山之间、澜沧江畔,隐匿山林间的鲁史古镇,犹如一幅水墨画,在滇西茶马古道静静地舒展。

黄昏时分,当马蹄踏过光滑的青石板,铃声渐渐归于宁静,凤庆鲁史古镇的马帮客栈中,火塘边已被熏得漆黑的陶罐中就升腾起袅袅茶香。

那是古镇最喧嚣的日子。

鲁史古镇

走进古镇,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凹陷的马蹄印、古朴的特色民居,目之所及的一切都蕴藏着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茶香满屋,听老人们讲茶马古道的传奇故事。这里,明代曾设“阿鲁司巡检”,明万历26年(1598)设司讯辟为街场。鲁史三面环水,地理位置险要,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贸集散的理想之所。二十世纪初,这里诞生了“护国之神”赵又新将军。

阿鲁司巡检司旧址

400多年间,南来北往的人到此定居经商,街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三街七巷一广场”的格局。在酿酒馆、染布坊、酱油坊等手工作坊体验古法技艺;高墙窄巷间,耳畔仿佛又传来马帮渐去渐远的铃声……

第六站   文庙、文笔塔

坐标:县城

从鲁史古镇回来,我们可以在凤庆县城悠悠地逛吃逛吃了。

滇西南第二大文庙————凤庆文庙是行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400多年来,几经战乱、损毁,又几经修复,才得以保留至今。由鸣凤阁(又称魁星阁)、崇圣殿、大成门、棂星门、龙门和泮池等组成,中轴线对称,台阶式演进格局。

文庙

一池碧水,一座精致的石拱小桥,一座饱经风霜的龙门石坊,花架上紫藤缠绕。仰头看参天的古柏与高大的银桦,不由得想,凤庆悠久的儒家文化、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应该就是从文庙透出来的吧。

文庙

高昂耸立的文笔塔,亦为凤庆历史文化的象征。文笔塔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塔高35 米,层叠17级,登临其境而环顾,有“四面云山来眼底”之势。塔的正面有“高挹奎光”四个行书大字。文笔塔在凤庆人的心目中,义重于形,它不单是一座真实可触的古塔,更是凤庆人的精神载体。 

文笔塔 

凤庆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宝地,400多年前就留下了徐霞客在此受到梅姓老人“特煎太华茶饮予”的佳话。今天,我们在这里饱尝美食,慢品清茶,再以一池温泉洗去旅途的劳顿,这一路的风景和故事,就浸进了心里。(全媒体记者虞青)

编辑:甘凌菲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