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这座被誉为“春城”的城市,以“半城山水半城湖”的生态画卷闻名遐迩。在这片土地上,水不仅是自然馈赠的诗意符号,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根基。这份诗意背后,有无数节水人筚路蓝缕的坚守与创新,40余年来,昆明人用智慧与勤劳,将节水意识融入城市基因,让节水行动成为全民自觉,为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添姿增彩。
点滴节约: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昆明与水缘分深厚,滇池的碧波荡漾、盘龙江的蜿蜒流淌,赋予了城市灵动的气质。然而,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长、产业聚集以及气候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节水优先”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昆明人刻进城市基因的生存智慧,更是昆明人守护碧水蓝天的集体自觉。
在2025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期间,昆明市水务局、市节水办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记者走访昆明市机关、校园、企业及社区发现,节水意识已渗透至春城的每个角落。从孩子拧紧水龙头的习惯,到工厂循环水系统的轰鸣,再到公共空间的温馨提示,节水已逐步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叮铃铃——随着下课铃声欢快响起,西山区棕树营小学的孩子们如雀鸟般涌出教室,在操场上奔跑嬉戏。而当课间活动结束、孩子们有序走向洗手台时,水流声与童声笑语交织成趣,一场无声的“节水教育课”正悄然上演,洗手台上方“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请从身边做起”的节水标语跃入眼帘,孩子们洗手时,会互相提醒保持手与感应水龙头的距离,避免水一直流淌。
童心如露,点滴浸润。为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水资源的观念,让节水理念深入人心,棕树营小学除寒暑假、周末、放学期间安排专人关闭自来水阀门外,还把节水教育融入日常,让节水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三年级(1)班学生王梓禾说:“我会把节水理念带回家,提醒父母节约用水。”
地铁作为城市的“动脉”,也将节水理念传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在东风广场地铁站,洗手台旁的节水标语时刻提醒着乘客。经常乘坐地铁的梁先生表示,每次看到标语,都会下意识缩短水流时间,仿佛上了一堂微型环保课。
从家庭到工厂,节水行动无处不在。在居民生活中,节水型器具成为卖场“新标配”。以马桶为例,传统非节水型产品单次冲水量达8至12升,而增压节水型马桶可将单次冲水量降至1.6至2.3升。市民苏女士更换节水马桶后,每月水费明显降低。此外,“一水多用”在昆明成为风尚,淘米水洗菜、洗衣水冲厕、洗澡时暂停水龙头等节水妙招,在昆明人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企业层面,节水行动更是成效显著。百威(昆明)啤酒有限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大设备投入、优化改造节水设备等举措,不断提升水耗管理能力,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水器具和技术,正努力实现“零水浪费”目标。
以水为脉:制度护航节水前行
水脉,高原明珠的生命密码。昆明地处长江、珠江、红河流域分水岭地带,境内无大江、大河过境,仅靠大气循环降水作为生产生活水源。滇池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00立方米,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在“水丰”与“水困”的辩证中,节水早已超越技术命题,昆明在1982年就成立了昆明市计划供水节约用水办公室,全面开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节水,需要制度护航前行。昆明高度重视节水制度创新,不断建立健全节水政策法规,自1997年颁布施行《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处罚办法》和《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以及8部技术标准规范和5部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涵盖污水再生利用、雨水综合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工业、企业、单位用水节水管理等方方面面。
节水,必须瞄准重点发力。昆明人节水,节的是水,更是对高原生态的敬畏、对城市未来的责任。40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等各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昆明市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全面推进节约用水工作。通过广泛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实行计划(定额)用水管理、开展水平衡测试、节水载体创建、推广再生水和雨水利用、探索合同节水管理等措施,昆明节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节水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从街头到巷尾,从社区到机关,从校园到企业,每一份节水自觉都在为城市“开源节流”。40多年来,昆明市先后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国家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历年累计节水量超10亿立方米,相当于近三分之二个滇池的水量。
久久为功:全民共守“水脉”长流
昆明“水脉”长流,需全民共守。昆明始终以提高市民节水意识、培养自觉节水行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根本,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拓展宣传途径。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上电视、上广播、上网络、上报刊,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多种宣传平台并举的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让节水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节约用水,是治水棋局上的关键落子。昆明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新、改、扩建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建设项目按要求制定节水措施方案,保障再生水利用、雨水综合利用等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期配套建设使用。
将节水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昆明持续加强计划(定额)用水管理,对非居民用水户实行计划(定额)用水管理,按月下达计划用水指标,并逐月进行用水考核,超计划(定额)用水的,严格收缴超计划(定额)用水累进加价水费。目前,主城区已将月用水量达100立方米以上的4993户(9768只表)非居民用水户纳入计划(定额)用水管理,计划用水率达92%,有效促进了各非居民用水单位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
从1993年开始,昆明将水平衡测试作为重要的节水管理措施,非居民用水单位每三年开展一次水平衡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及时查损补漏,更换淘汰型用水器具,公共机构逐步更换二级以上水效用水器具,降低水资源漏损,提高用水效率。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水平衡测试1400家,修复漏水点416个。其中,2021年至2023年,通过水平衡测试查出漏水点共162个,这些漏点每日漏水量总量可达1.16万立方米。
昆明全面推进节水载体创建,通过节水型企业、小区、单位等载体达标创建,以典型示范带动各领域各行业节水。截至2024年底,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小区等载体1480家,节水载体覆盖率高于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
昆明坚持“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再生水利用模式,优化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和配置管理,积极探索特许经营发展模式,建立专项资金补助激励政策,实行再生水利用“市、区、街道、社区、运营单位”五级监管机制,再生水开发利用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昆明市滇池流域内已投入使用的集中式再生水处理厂共20座,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分散式再生水处理站点共计497座,再生水利用率为65.05%。
再生水广泛应用于道路浇洒、绿化浇灌、冲厕、洗车及建筑施工等城市杂用及河道生态补水,为保护治理滇池、建设水清岸绿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保障。
水,是春城的生态名片,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昆明人深知,唯有以“细水长流”的智慧应对“水脉之困”,方能守住高原城市的生态根脉。节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节水工作,久久为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昆明节水人正以滴水穿石的韧劲,在“水脉长流”中书写人水和谐的新篇章。(昆明日报 记者杨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