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滇池畔,警民共守两千年文脉——晋宁河泊所遗址的“国宝守护战”
昆明信息港    07-10 21:15:23

千年遗存,一朝惊世

2025年4月,滇池东南岸的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片深埋于上蒜镇地下的西汉宝藏,以 1800余枚官印封泥、2.5万余枚简牍的惊人发现,实证了古滇国纳入西汉郡县制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西南注脚。距此仅700米的石寨山,曾出土印证《史记》的“滇王之印”;而河泊所新发现的“滇国相印”封泥,更揭示了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对云南的行政管辖。12平方公里的遗址核心区,沉睡着一部镌刻在简牍上的边疆治理史。

铁腕护宝:从盗墓风云到立体防线

2019年,一场震动春城的文物大案告破,敲响了守护千年遗存的警钟。

以乔某某、李某某为首的盗墓团伙2016年至2019年间,在晋宁古滇片区疯狂盗掘720件文物,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7件。当上蒜派出所民警汪全富带队踹开藏匿文物的村舍木门时,散落一地的青铜发簪上还沾着潮湿的泥土,现场触目惊心。此案虽彰显了执法铁腕,但遗址分布广袤、盗掘风险如影随形的严峻挑战更加凸显。单靠破案后的震慑远远不够,必须构筑坚实的防护屏障。

为此,上蒜派出所与文保部门创新构建“联防联控”机制,织就一张立体防护网:警力下沉,民警驻村巡逻,考古现场24小时值守;全民动员,组织培训村民担任文保宣传员、监督员,将守护力量延伸到田间地头;科技赋能,在重点区域布设红外监控,运用无人机定期航拍巡查。这套刚柔并济的组合拳成效显著,至2025年,遗址核心保护区实现了刑事警情“零发案”,治安案件同比大幅下降。

春风化雨:唤醒乡土间的文化自觉

守护文物,既要雷霆出击,也需春风化雨。面对少数村民因考古工作占用土地产生的疑虑,上蒜派出所所长陈长伟深知,解开村民的心结才能筑牢守护的根基。

他带领民警挨家挨户走访,联动相关职能部门,用村民听得懂的方言大白话,耐心解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道理:“老哥,补偿款一分不少!地下挖出来的,可是咱全国的大宝贝!”“嫂子,保护好了,往后咱村说不定还能成旅游点,大家都有好处哩!”真诚的沟通如涓涓细流,逐渐融化了心头的坚冰。

转变悄然发生: 村民成了文保“前哨” ,2025年初,几位村民发现后山可疑坑洞后,立刻报警并自发围守现场,那句“听了广播,知道要护宝”的朴素话语,道出了守护意识的觉醒;文保联盟扎根乡土,民警联合考古专家、热心村民组建巡查队,对青铜器出土点、古码头遗址等文化地标展开常态化、专业化的联合守护,对盗挖盗采露头就打;法治课堂进村寨,“古滇文化讲堂”以身边鲜活的盗墓案等实例深入浅出解读《文物保护法》,将法治的种子播撒进心田。村民的角色从最初的“旁观者”甚至“疑虑者”,逐渐蜕变为主动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那份深植于乡土的“文化主人翁”意识被真正唤醒。

文明星火,照亮乡村振兴路

如今,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如火如荼。“让文物‘活’起来,讲述云南融入中华文明的历程,赋能环滇池农文旅融合!”考古学家蒋志龙的愿景正照进现实。警民同心织就的防护网,不仅护佑地下的“滇国简牍”安然面世,更在乡村振兴画卷中赓续文化根脉——两千年前,滇池畔的青铜文明辉映中原;两千年后,守护文明的星火仍在闪耀。(昆明信息港 记者合宇聪 昆明市公安局供图)

记者手记

从封泥简牍的学术价值,到村民报警护宝的质朴担当,河泊所的故事印证:文物保护需“刚柔并济”。执法的利剑斩断黑手,文化的浸润滋养人心,方能铸就跨越千年的守护之力。 (合宇聪)

编辑:刘雄斌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