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主办。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百年变局、风云翻涌,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和平的纽带、友谊的桥梁。文明的对话,正当其时:文明的力量,更显珍贵。
在中国西南的土地,友谊的使者从这里出发,向世界送去温暖的问候;热闹的文化走廊,从这里延伸,向世界展示文明的美美与共;铺展开的世界遗产游地图,串珠成线,唤起跨山越海的心灵共鸣;幸福路上,不同国家人们的歌声与欢笑,悦耳动听……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促进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云南一直是积极的践行者。
中柬文化走廊——
从暹粒“追星”到金边
“互鉴·触摸文明”中柬文化走廊金边会客厅活动上柬埔寨艺术家演绎传统舞蹈《祝福舞》 。供图
“云南艺术家的表演和服饰令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在暹粒吴哥国际机场的图片展上见过他们穿着的彝族服饰。”4月22日,在金边举办的“互鉴·触摸文明”中柬文化走廊金边会客厅活动上,23岁的柬埔寨姑娘黛·瓦娜拉斯梅身着中国传统汉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举着自拍杆录制视频分享给朋友。“我应该算是中柬文化走廊的忠实粉丝了,一路从暹粒‘追星’到金边。”
当天,优雅的柬埔寨祝福舞、欢快的中国云南花腰歌舞,中国书法沉浸式的体验、柬埔寨长臂琴悠扬的演奏,让走廊热闹了起来。
柬埔寨资深中文导游李顺龙十分关注两国旅游合作。自2024年8月6日中柬文化走廊启用以来,深感自豪的他便化身热情的推广员,在社交媒体大力推介这条走廊,还把“游云南 看吴哥”的口号写在了导游旗上。他希望更多游客通过走廊陈列的文化、历史及世界遗产主题图片,以及柬埔寨木雕、云南甲马等特色展品,开始一场对话,更贴近彼此,“漫步走廊,我仿佛能听到柬埔寨向世界发出的热情邀请,也仿佛看到来自中国的真诚问候!”
中柬文化走廊启用以来,以“静态展陈+活态传承”的创新模式重塑文明对话场景,先后举办“世界遗产面对面 文明互鉴手拉手”和“祥牛遇见灵蛇:滇柬文物奇妙秀”主题展和形式丰富的线下活动。
这条热闹的走廊,展示美的同时更带来合作机会。柬埔寨文化企业在走廊的非遗展示活动中结识了不少中国艺术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文化企业负责人,有了开拓市场的新打算。
这条走廊从中国云南昆明延伸到柬埔寨暹粒、金边,不仅迎来了中柬游客“打卡”,更吸引了数十万国际旅客参观展览。如今,这条走廊已经走出机场,如同一条热情的纽带,从城市交通动脉串起城市巷陌,还将连接更远的远方。
世界遗产游计划——
更多文明在相遇中绽放新光彩
苏力 记者李文君/摄
筒裙的丝线在阳光下泛起金光,老挝导游苏力轻轻抚过裙摆上的娜迦纹。
“你看这水纹般的图案,是湄公河的守护神。”他眼里带着骄傲,这纹样早已跟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册,让更多人看见。
2024年11月,这位曾在中国留学的导游,特意带着这件宝贝,从老挝琅勃拉邦赶来昆明,参加“世界遗产游计划”发布活动。当“星光漫游 佛都秘境”中老奇幻旅程旅游线路现场发布时,苏力紧盯着舞台,眼睛愈发亮了起来:“旅游线路会经过老挝琅勃拉邦。自从琅勃拉邦成了世界遗产,来到当地的游人如潮,当地人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在苏力看来,旅游业与遗产保护就像筒裙上经纬交织、丝丝入扣的彩线,默契配合、相得益彰,也让云南与周边国家紧密联系。
时间来到半年后,今年4月,怒族汉子郁伍林带着“哦得得”的歌声,站上了马来西亚吉隆坡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舞台。
这位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不仅是怒族民歌的传承人,更是怒江老姆登村的“旅游代言人”。在“世界遗产面对面·文明互鉴手拉手”活动中,他用质朴的语言,分享着民宿里的火塘、怒江大峡谷的壮丽、徒步路上的野花香。
世界遗产游,像从南方吹起的暖风,让更多美好相会,让更多人相见。
“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我们老姆登村。”他边说边张开双臂比划着,“我们那里,脚下是怒江在吼,身边是怒族木楼,我家祖孙三代五个民族,一顿饭能吃出五种风味!”台下的外国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心已经飞到了这个藏在云南深处的美丽秘境。
这场由云南宣传、文旅、外事等多部门联合发起的“世界遗产游计划”,就像一张铺开的文化地图,以6项世界遗产为珍珠,用国际友城的情谊串成线,既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从老挝到泰国,从沙特到印尼,不同肤色的人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找到了心灵的共鸣。
当筒裙的娜迦纹遇上怒族的“哦得得”,当湄公河湍急奔涌的江水、怒江气势如虹的白浪带来一场场对话,世界遗产游正让更多文明在相遇中绽放新的光彩。
中老文化之路——
友谊路上最美的和声
金茉莉
今年1月14日,中老铁路列车穿梭在崇山峻岭间,车厢里早已成了欢乐的海洋,“一路欢歌一路情”中老铁路春节文化主题活动精彩上演。老挝青年歌手金茉莉一曲《老挝之声》让人意犹未尽,《萨森比迈》《三跺脚》《丢包情歌》等歌舞表演一次次赢得观众的喝彩。
车厢里,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岩克姆、德国旅行博主罗伯特、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段渝波、老挝博主王伟等嘉宾,现场分享了他们与中老铁路的故事。
车厢外,“听见大河”“向上的力量”短视频征集活动连接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青年,在区域内引发热议。短视频里,金茉莉等各国青年唱起家乡旋律,用一段段音乐、一首首欢歌讲述澜湄国家心手相牵的故事。
“我曾在中国留学,这次有机会在老挝过一个别样的中国春节,我不仅有了云南朋友,也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中老铁路春节文化主题活动,金茉莉与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手小玉一起在老挝万象逛新春市集,两人从傣族织锦看到老挝筒裙,从茶叶聊到音乐,相似的语言下,相同的兴趣里,让两人从陌生人到朋友。
这是一条幸福路、发展路,更是一条友谊路、美美与共的路。
2023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开行。两年多时间里,包括中老两国在内的众多国际旅客登上列车。大家品尝云南小粒咖啡豆和老挝咖啡豆混合的咖香、普洱茶和老挝古树茶的茶味,走近彼此,分享机遇,发现彼此文化之美。
老挝记者协会主席沙万坤·拉沙蒙也是乘客之一。他从车厢里中老双语杂志《占芭》刊登的中国文学作品里,获得了美的感悟与共鸣:“这不禁让我想到过往的经历,山川湖海,如此可爱,只要保持学习和感知,就能在自然和生活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歌声、笑声、读书声,来自不同国家人们的声音,是这条文化路上最美的和声。
郑和行之友谊使者——
有“福”自云南来
沙特朋友在学习剪纸。记者 字剑飞 摄
郁伍林 记者 陈晨 摄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600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云南人郑和多次远航抵达吉达、麦地那等地,以友好之姿架起文明对话的桥梁。2025年5月,云南以2025年中沙两国建交35周年暨首个“中沙文化年”为契机,先后在利雅得、吉达举办“茶和天下”·雅集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沿着郑和的足迹去串门——沙特主题采访活动”。
时光荏苒,来自云南的友谊使者再次走进沙特。歌声、欢笑、乡愁,依然是这场相会的关键词。
阿齐兹国王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纳瓦夫,现场制作了一张乌铜走银工艺的“福”字,喜笑颜开。聊起丽江古城与吉达古城这两座“活态博物馆”,他说在发展、保护与传承的脉络里,看到了共通的坚守,也品出了各异的风情。
“课本里初识丽江,今天的文旅推介会更让我有机会体验云南的非遗手作。我正申请到中国读研,期待亲身踏访云南。”沙特青年图尔基热爱中国文化。身为英语教师的他,仅学习两月,便能对着镜头熟稔罗列出云南的美食美景。他的中文老师小绵是云南昆明人,“在利雅得听见《彩云之南》的旋律,心头一热,好像回了家。”小绵激动地说。
中沙途记商旅项目经理马雪游来自云南文山,公司主营中国至沙特的会展与地接服务。得知利雅得有云南主题的活动,他欣喜又激动,立刻在400多人的沙特云南老乡群里发布通知,呼朋唤友赶来帮忙布置现场。“滇沙旅游市场是一片蓝海,我计划下半年回云南考察,设计专属线路,把苍山洱海、热带雨林介绍给沙特游客。”谈及未来,这位云南人眼中满是期待。
近年来,郑和已经成为云南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张名片。
跟着郑和的足迹去串门——马来西亚主题采访,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七彩云南周边行、马来西亚文化旅游推介等一系列活动,挖掘了中外各国、各行业中致力于友好交往、实现区域共同繁荣的“新郑和故事”。
在吉隆坡,马来西亚籍作家苏海尔带着他的新书《郑和:垂范百世》与云南朋友见面。苏海尔是世界文明研究会郑和遗风组的首席研究员。他耗时两年,通过走访、调查、访谈等形式,结合大量史料,梳理了郑和七下西洋的重要事迹,用马来语向读者诠释了郑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贡献。
“郑和的伟大在于不断创新,勇于开拓新世界。”苏海尔说,如今再谈郑和,不只为了回顾历史,更为了延续郑和精神,“郑和无论去到哪里,都带去了友谊、繁荣和发展。带着郑和的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云南日报 记者沈燕 韩成圆 姚程程 杨春梅 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