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在抚仙湖扬帆起航。 记者 高吴双 摄
风从高原来,600余年未改其向。当年郑和借季风劈开浪涛,用航线击碎“内陆无航海”的偏见;今日,这股风依然在说:地理从不是边界,勇气才是启航的坐标。当国际选手惊叹“这里的风比海边更懂帆船”,当湖畔民宿主理人转身成了“湖上追风者”,抚仙湖正在书写一个打破传统认知的故事——读懂风的脾气,高原湖泊能扬起连接世界的帆;守住生态的底线,体旅融合能让每朵浪花都变成经济的音符。
2025年7月11日,中国航海日走过20载,郑和下西洋迎来620周年。风掠过湖面时,总会给出新的答案——对郑和精神的最好致敬,从不是复刻航线,而是相信风之所向、航道所往。
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创始人邓新强——
风浪里的传承
邓新强 供图
“郑和的伟大,不仅在于航行距离,更在于敢为人先、融合自然的气魄。”邓新强站在抚仙湖帆船基地的设计室里,指尖划过中式帆船的图纸——图上可旋转的桅杆、独特的骨节结构,都复刻着600年前郑和船队的智慧。这位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创始人,正以这样的方式,让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精神在高原湖泊传承。
2004年,抚仙湖全面禁止机动船入湖,多数人视之为瓶颈,他却敏锐发现机遇——以风为动力的帆船零排放,且抚仙湖常年稳定的西南风与Ⅰ类水质,是天然的航行赛场。
“当时全国内陆湖泊搞帆船的很少,高原湖泊更是空白,这正是我们的机会。”2013年12月,他在澄江市海口镇矣渡村创立抚仙湖帆船基地。12年间,基地从几艘帆船发展到全湖100余艘,从单一体验项目升级为集竞技、培训、休闲于一体的完整业态。
2018年,基地承办国际珐伊28R帆船世界锦标赛,这是我国高原内陆湖泊首次举办国际性帆船赛事,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6支队伍参赛。“当土耳其、泰国队计划来此冬季训练时,我知道这里已跻身国际版图。”邓新强说,各国选手对抚仙湖“玻璃水”般的水质和稳定风力赞叹不已。国际赛事的成功,让抚仙湖帆船运动加速成熟。2025年,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山水联赛新增水上帆船赛,从抚仙湖延伸至星云湖、异龙湖。如今,抚仙湖已成为国内外帆船爱好者心中的高原航海胜地。
当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的技术指导、云南大学的学术支持、杨金鹏等专业教练的实操经验向基地汇聚时,邓新强是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的“掌舵人”。他主攻搭建市场渠道,让专业成果转化为大众体验项目。“专家们提供‘指南针’,我来规划‘航线’。”他说,在多方力量的聚合下,基地在2018年世锦赛筹备期间,仅用45天就完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场地改造。
在抚仙湖,帆船产业的崛起始终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相连。作为零排放项目,帆船完美契合环保要求;行业协会的成立让发展有了规范:教练需经认证,船只检审由交通部门监管,游客必须穿戴救生设备……这套标准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曾经仅有几家农家乐的矣渡村,如今10余家特色客栈、多家五星级民宿依山而立,高端民宿“一房难求”。
“帆船带来中高端客群,倒逼服务业升级。”邓新强说,当地村民收入较10年前翻了几番,过去守着好风景却富不起来,现在才明白,保护生态就是最好的发展。
如今,邓新强推动的中式帆船复兴计划已迈出实质步伐。团队定制的两条硬帆船即将下水,设计凝结着郑和时代的智慧。“中式帆船操作更灵活,逆风时通过劈水板调整,顺风时速度不输西式船型。”邓新强望着抚仙湖,眼中满是期待。
风起时,抚仙湖的帆影如鸽群掠过水面,即将加入中式帆船的身影。邓新强望着训练中的青少年学员,仿佛看到了600年前郑和船队的延续。他说:“要让世界知道,高原不仅能跑马,更能扬帆,我相信抚仙湖会是中国帆船运动的新起点。”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户外运动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杨雪芹——
帆影里的古今
杨雪芹
清晨,抚仙湖水面的雾气还没完全褪尽,云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户外运动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杨雪芹已在位于玉溪市澄江市海口镇海关社区矣渡村的观景台前,数着湖面上的帆船数量。
每年都要来抚仙湖畔住几天,这是杨雪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2018年以后,她来抚仙湖的频次更高了。当年,国际珐伊28R帆船世界锦标赛举办,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6支参赛队伍在抚仙湖角逐,这为抚仙湖发展帆船运动带来了新机遇,同时这也是我国高原内陆湖泊举办的第一场国际性帆船赛事。
当多数人关注的是如何把比赛办得热闹的时候,杨雪芹的思绪却飘向了位于昆明市晋宁区的郑和故里。她翻着云南大学历史档案学院教授陈庆江的研究手稿,突然意识到:“600年前,郑和从云南走向海洋,现在我们可以让海洋文化回到高原,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这片湖。”于是,她筹备了“郑和航海智慧与现代帆船”主题论坛,坚持将会场设在抚仙湖畔的露天广场,就是为了让国际友人亲眼看看这高原湖泊的Ⅰ类水质。
论坛上,杨雪芹特意安排了一场“古今对话”,由陈庆江详解古人驾驶中式帆船的智慧,帆船教练陈金鹏则演示现代GPS与风速仪的配合。当两者在大屏幕上形成对照时,云南良好的生态家底和独一无二的郑和文化等要素聚合,在抚仙湖发展帆船运动成了必然。
“科学的决策需要扎实的调研作为支撑,旨在推进抚仙湖运动与保护兼容发展。”杨雪芹表示,2021年,在云南省体育局、云南大学党委的支持下,云南大学抚仙湖产教融合帆船基地落地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2022年,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与云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帆船科研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度合作。紧接着,在国家体育总局户外运动中心、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云南省体育局的支持下,她牵头带领团队开展调研,于2024年8月形成两篇关于澄江抚仙湖的调研报告,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团队的努力也让抚仙湖帆船运动迈向更广阔舞台。2023年,云南大学与抚仙湖产教融合基地联合组成的抚仙湖犹比邻队,在“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中获第三赛段季军。首届“云大杯”帆船邀请赛的成功举办,则进一步推动了帆船科研、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助力当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杨雪芹深知,户外运动的魅力在于突破生物属性的局限,就像人羡慕鸟能飞、鱼能游,而现代技术让潜水者能在水下停留1小时,风筝冲浪者能升至27米高空。但这种突破越极致,安全网就得越结实。“户外运动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是连接自然与自我突破的过程,都得先给生命系上‘保险绳’。”她表示,古人靠经验避险,现代人靠技术兜底,本质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如今,杨雪芹口中的“双安全”理念,正让抚仙湖的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优质生态产品。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开发的“郑和航线”研学课,让孩子们用竹片制作简易牵星板,在湖面测量北极星角度的同时,还要学习辨认桃花水母。
暮色中,最后一艘帆船归航,帆影在水面拖出的金线,与600年前郑和船队的航迹在她眼中重叠。杨雪芹认为,所谓优质生态产品,从来不是对自然的透支,而是像郑和船队那样,既借风前行,又护水清澈。毕竟,能让600年前的郑和宝船定位技术与今天的GPS同辉的,唯有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诚意。
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教练杨金鹏——
浪涛里的新生
杨金鹏(右) 供图
抚仙湖的西南风刚掠过矣渡湾,云湖水上运动有限公司抚仙湖帆船基地教练杨金鹏已经站在帆船的舵前。他脚踩船舷,身体随着风浪倾斜45度,右手迅速调整帆绳,帆布“啪”地一声被风灌满。这个动作,他在高原湖面上重复了7年,这名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如今变成了抚仙湖最懂“借风”的人。
2016年第一次跟着基地创始人邓新强来抚仙湖时,岸边只有3艘斑驳的旧帆船。“别人说高原玩帆船是异想天开,我却盯着湖面的浪,这里的风每天下午两点准时来,比海边规律多了。”杨金鹏说,他把课本里的“风压角计算”转化成“看浪辨风”的手感,有次为了捕捉季风转向的瞬间,甚至在湖边守了三天,终于在第三天傍晚等到风向突变。“那感觉就像突然听懂了风的方言,一下子明白该怎么调帆。”他说。
2018年国际珐伊28R帆船世锦赛,看着14个国家的选手在抚仙湖湖面竞速,新西兰选手那句“高原湖泊的季风转向很特别”突然点醒了他:“别人在海边练直线加速,我们在高原练风向判断,这是抚仙湖选手的独特优势。”
世锦赛结束后,他自费参加相关帆船赛事,把在抚仙湖练出的“风感”带到海边,一同出行的团队靠精准的风向判断,连续5年打进决赛,3次击败专业队捧杯。
“海上遇险就像人生遇坎,你越怕它越凶,不如先喂饱自己再讲道理。”杨金鹏常对学员说,而他自己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参加“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的一天深夜,4米高的巨浪把13米长的帆船抛向空中,船头锚架突然崩裂,他摸出红光灯照明,让队员用救生衣垫在断裂处,自己趴在船头用绳索固定残骸。“当时脑子里全是郑和船队的故事,古人用‘丁香结’固定船板,我们现在用航海绳,本质都是在和自然对话。”他说,整个行程中,所有人晕船,只有他还胖了4斤。
回到抚仙湖后,他把这些经历变成了实战教材。教青少年选手时,他总带他们在湖边观察云的走向:“古人看云识天气,我们现在用App,但都是在学‘听风说话’。”
如今的矣渡湾,百余艘帆船列阵湖面。但他最骄傲的不是数量,是看到越来越多本土孩子爱上帆船。碰上研学课,他总教孩子们用竹竿和绳结做简易牵星板,让他们在湖面找北极星的位置,让他们明白,过洋牵星图和学习利用GPS都为了找到风的方向。
夕阳西下时,杨金鹏独自驾船到湖心,帆影在Ⅰ类水质的湖面投下涟漪。他想起曾有人对他说:“航海技术专业生开帆船是高射炮打蚊子。”他却认为:“能在高原湖泊把‘打蚊子’舞出花来,才是真本事。”远处岸边,几个孩子正追着风跑,手里举着用竹片做的小帆船,这或许就是他留在抚仙湖的意义——所谓人生,就像帆船靠风前行,重要的不是你有多用力,而是能不能读懂风的脾气。
抚仙湖的风又起了,杨金鹏调整帆绳,帆船贴着水面掠过,浪痕在身后慢慢愈合。他知道,这片高原湖泊的风里,藏着属于他们的“天时”,就像600年前郑和借季风远航,现在的他们,正借抚仙湖的风,让更多人看见:内陆也能有航海的热土,只要心里有海,哪里都是远方。
一抹蓝野奢美宿主理人刘超亚——
风眼里的答卷
刘超亚 供图
搜索“抚仙湖最佳观赏点”,位于澄江市海口镇海关社区矣渡村一抹蓝野奢美宿·悬崖咖啡的“天空之境”必是一个热门打卡点。傍晚,民宿咖啡店的磨豆机刚停下,主理人刘超亚已经把“帆船体验推荐卡”插进了咖啡杯套。卡面上印着:“来试试郑和同款‘追风’感。”这个5年前只知道在吧台拉花的青年,现在说起帆船迎风转向比讲解如何制作一杯手冲咖啡的流程还熟。
2020年夏天,刘超亚看着游客在湖面上扬帆,心里像被猫抓似的。“第一次报名培训时,握着舵柄的手全是汗,船身一晃就想躲。”他说,直到教练喊“把重心放低”,他才突然找到平衡。
“当风突然灌满帆,船身倾斜着往前冲,那一刻感觉整个湖都是我的。”考到初级帆船驾照那天,刘超亚在咖啡店的黑板上画了艘小帆船,旁边写着“今日推荐:湖上追风套餐”,没想到当天就有8个客人报名。
现在,刘超亚的咖啡店成了帆船、潜水等户外运动的体验中转站。客人点单时,他会向他们介绍抚仙湖的帆船最佳拍照点,同时介绍抚仙湖水质、郑和文化等相关内容。“600年前,郑和靠星星找方向,现在我们靠风,都是在学‘不迷路’。”他说,有次客人被他说动,体验后在朋友圈发帖:“在云南高原喝着咖啡,居然玩出了‘航海家’的感觉。”
如今,越来越多像刘超亚这样的创业者都成为了抚仙湖畔相关户外运动的推荐官,其中还有许多本地居民。“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在‘家门口’创业,推荐相关游玩项目能赚钱,谁还想离开?”刘超亚算过一笔账,自从成了“帆船推荐官”,咖啡店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了超过700杯咖啡,形成“咖啡+帆船+民宿”的小循环。
刘超亚的“野心”不止于此。去年,他和杨金鹏合作推出“咖啡+帆船”研学课,带着孩子们在店里用可可粉撒出风玫瑰图,再到湖面实践“如何让船跟着风走”。现在,这门课成了抚仙湖的“爆款”。
傍晚的抚仙湖,刘超亚驾着船“漂”着,看夕阳把帆影染成金色。远处,杨金鹏带着学员训练,岸边的民宿热闹起来,咖啡香顺着风飘过来。这幅画面,和他5年前在梦里想的一模一样。打烊前,刘超亚在朋友圈发了张照片:咖啡杯里的拉花是艘小帆船,背景是抚仙湖的白帆。配文写着:“风来了,该启航了。”他知道,这不仅是说给客人听的,也是说给矣渡村的——600年前,郑和从云南走向海洋,现在,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在高原湖泊上续写属于云南的“航海故事”。(云南日报 记者徐嵩钦 普孟秋 高吴双 赵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