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变云南优势为产业优势 菌视界成为中国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领头羊
昆明信息港    08-30 22:41:28

菌视界的金耳生产车间。记者江枫/摄

金耳俗称脑耳、金木耳、黄白银耳等,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一种稀有珍贵食药用菌。在云南,有这么一家企业,他们摆脱对进口菌种的依赖,专注开发中国的食用菌菌种,成为了中国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领头羊,他们就是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01.png

菌视界的金耳生产车间。记者江枫/摄

2016年6月29日,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的战略是:立足云南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通过技术研发和驯化,进行珍稀蘑菇工厂化栽培,变云南优势为产业优势。

目前,公司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云南(昆明)张劲松药用真菌专家工作站。申请专利63项,其中授权的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5项;发表论文32篇,种子鉴定8个,成果5项。正式员工80人,其中硕士15人,本科38人,日均吸纳当地生产临时用工上百人。

002.png

菌视界的金耳生产车间。记者江枫/摄

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原所长、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荣春介绍,经过长期努力,公司依托云南、西藏、四川交界的三江并流地区的野生金耳种质资源,培育出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耳工厂化栽培新品种,创新形成了金耳新品种的DNA分子标记,研发出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厂化栽培新技术,建设了全国(全球)第一家金耳工厂化栽培工厂,目前具备日产10吨金耳鲜菇的产能,金耳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产品销往北上广深、中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国等。预计2025年底,公司将形成日产15吨金耳鲜菇的产能。

李荣春说,公司依托云南丰富的野生资源,建设有全国最大的金耳、绣球菌和牛肝菌等珍稀食用菌的种质资源库,保藏有近10000株菌株,DNA标本20000份,在金耳生物学和太空育种方面的研究处在国际领先地位,公司提交在美国基因库(NCBI)中的金耳基因信息占全部金耳基因信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菌视界首创的金耳工厂化栽培与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了金耳鲜菇的周年化稳定生产,推动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的金耳年产量从20吨到100吨,用了30年时间(1989~2019),而在菌视界技术体系支撑下,仅3年时间(2020–2023),便实现了从100吨到1000吨的增长。由于目前金耳的人工栽培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云南、四川、山东、山西等地,所以中国产量也就是全球产量。

2024年,菌视界金耳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0%,助力嵩明县成为全国金耳核心产区。公司在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流转土地250.77亩,以“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合作模式,每年支付土地使用费用90.28万元。通过项目扩建,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务工150人。通过土地流转及务工收入,促进相关农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0元至50000元。

03.png

菌视界的相关产品。记者江枫/摄

云南菌视界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华大基因公司等研发机构及高校,合作开发系列的金耳生物类产品及深加工产品。

同时,加强技术研发深度,逐步实现基因组育种技术及保护,完善在作物品种鉴别、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图谱构建、亲缘关系推测等方面知识产权的运用及保护。采用基因编辑,逐步实现基因组育种技术,推进公司销售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从而实现了公司产业发展数字化。(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编辑:吕宇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