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钱学森爷爷为什么放弃国外的好条件,回到中国呀?”“戈壁滩上没有水和电,科学家们怎么坚持研究的?”在田园镇新华村“知行儿童之家”的教室里,孩子们围着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抛出一连串充满好奇的问题。近日,东北大学研支团在此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活动,用孩子们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让红色精神在乡村课堂落地生根。
故事引路:把“大精神”讲成“小故事”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位爷爷叫邓稼先,他隐姓埋名28年,在沙漠里带领团队研究原子弹,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宣讲现场,研支团成员手持老照片,蹲在孩子们中间,用娓娓道来地讲述开启“两弹一星”的历史篇章。当讲到科研人员在零下几十度的戈壁滩上,用算盘计算数据、靠煮雪水充饥时,原本喧闹的教室瞬间安静下来。10岁的刘思乐轻轻拉了拉志愿者的衣角:“老师,他们好辛苦,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孩子们真挚的反应,让研支团成员明白比起生硬的理论灌输,贴近生活的叙事更能触动儿童的心灵。
动手实践:让“精神符号”变成“可触体验”
“接下来,咱们要当一回‘小小科学家’,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火箭’!”在互动体验环节,研支团成员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围向实验桌,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一起动手渐渐拼成了一个个造型可爱的“简易火箭”。
薪火相传:让“精神种子”扎根成长
活动最后,一场特殊的“心愿分享会”温暖上演。孩子们在彩色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梦想,有的写“想当科学家,研究新卫星”,有的写“要像钱学森爷爷一样,为祖国作贡献”,还有的写“希望以后能去东北大学看看”。研支团成员将这些心愿卡片收集起来,承诺会定期与孩子们通信,追踪他们的成长。
“这次活动不是终点,而是精神传承的起点。”研支团成员郭聪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围绕“两弹一星”精神设计系列课程,包括“科学家传记阅读”“科学小实验课堂”等,还会邀请东北大学的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为孩子们解答科学疑问。
“研支团的老师们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传递红色精神,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爱国、奋斗的种子。”新华村“知行儿童之家”负责人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据悉,东北大学研支团在昌宁县开展支教工作以来,始终以“点亮乡村儿童梦想”为目标,先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科技小发明”等特色活动10余场,覆盖学生100余人次。未来,东北大学研支团将继续发挥高校优势,把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精神养分带给乡村儿童,助力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昌宁新闻网 通讯员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