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会上开展询问。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摄
“公安机关如何破解行政执法规范化不足、基层基础薄弱等难题?”“针对涉企刑事案件,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办理质效?”
9月23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联组会议现场,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公安机关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具体问题客观发问,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直面问题、提出整改思路,一场求真务实的监督问答,问出了企业和群众的关切,答出了改进工作的方向。
“问题都来源于调研发现以及企业和群众关切,很有针对性,省公安厅提出的措施具体可行,相信将推动公安工作更好地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参与提问的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何云葵说。
前来应询的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肖峰表示,专题询问“询”的是工作落实、“问”的是效果目标,体现的是支持监督。以专题询问为起点,公安机关将把每个问题改深、改实、改彻底,努力做到精准施策、规范执法、即时保护、高效办事、高质服务。
这场专题询问,正是省人大常委会连续3年聚力法治护航营商环境的“监督接力”。
从2022年剑指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开展质询,到2023年深入一线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调研,再到2024年启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并跟进专题询问……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紧扣省委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不断健全地方性法规体系、增强监督实效、发挥代表作用,以法治之力为市场主体注入活力,为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法规体系成型 筑牢营商环境法治根基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立法则是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基石。省人大常委会聚焦云南发展所需,通过精准立法、科学立法,厚植营商环境沃土。
2022年,省人大财经委历时数月深入企业、车间、政务服务窗口等一线调研,广泛听取企业家、基层干部、行业协会意见,既参考11个省(区、市)的立法亮点,又紧扣云南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这部系统性、综合性的地方性法规,提出打造“云南效率”“云南服务”“云南诚信”营商环境品牌,将政务、创新、市场、法治、人文“五大环境”分别单列成章,在每一章中对相关工作责任主体的职责任务等作出规定,并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拖欠企业款项、企业用地等问题明确相关规定,增加了尽职免责等方面的条款,让干部敢为、企业敢干。
在此之前,省人大常委会提前谋划——2021年全面修订实施的《云南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增设“营商环境”专门章节,从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公平竞争审查、落实优惠政策、规范监督检查、建立企业家荣誉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精准回应中小企业的急难愁盼。
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云南省社会信用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诚信施政、诚信作为、诚信执法,加强政府采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招标投标、招商引资、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政务诚信考核评价等,推动“云南信用”建设。
今年,《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总结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的创新成果和经验做法,明确有关管理体制机制,在促进投资开放贸易便利、金融创新、沿边开放合作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作出规定,确保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举措于法有据。
至此,我省以《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核心,构建了覆盖中小企业、社会信用、自贸试验区改革等领域的“1+N”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体系。与此同时,省人大常委会还持续开展法规清理和备案审查,及时修订或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不合理规定,从源头上清除制约企业发展的隐性壁垒。
刚性监督闭环 打出组合拳跟踪问效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2022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紧盯营商环境优化,连续4年通过听取和审议报告、专题调研、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质询的监督“组合拳”,既敢于动真碰硬,又善于跟踪问效,形成监督闭环,确保营商环境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实施。
靶向监督,一追到底见实效——
2022年,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启用质询这一刚性监督方式,对省发展改革委进行质询,直指社会反映强烈的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
质询结束后,省发展改革委聚焦问题全面排查、逐条梳理,形成32个具体问题及整改措施,印发《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等问题质询整改方案》,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有效遏制了“明招暗定”“排斥潜在投标人”等乱象。
省人大常委会通过调研、听汇报等对质询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持续跟踪问效,连续3年开展质询整改“回头看”,推动“问题清单”转为“成效清单”。如今,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效率显著提升,招投标领域的营商环境焕然一新,质询取得实质性成效。
接力监督,久久为功破难题——
2024年3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分赴全省多个州(市),深入企业、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检查组直指痛点,梳理出宣传贯彻、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等6个方面27个问题。同年7月底,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举行联组会议开展了专题询问。
“如何解决企业融资慢问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何还有堵点?”面对代表们的尖锐提问,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作答、承诺整改。会后,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及时反馈审议意见,省政府印发批办意见,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将27个问题细化为71个专项整改清单,明确牵头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形成“问题—整改—反馈”的闭环。
如今,“厅局长坐诊接诉”已成为常态,政府部门每月固定“开门接访”,为企业“把脉开方”,从解决“一个企业的难题”到完善“一类问题的机制”,一批惠企措施加速落地;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制度不断完善,进展缓慢的州(市)被重点督导;“兴滇惠才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教育、住房等26项一站式服务,让人才在云南安心创业。
创新监督,延伸触角聚合力——
各级人大也创新监督方式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如昆明市人大首创“百名人大代表营商环境督察”活动,聘任135名人大代表担任监督员,对行政审批、政策落实、行政执法等情况开展全流程监督。40家市政府组成部门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监督员座谈会,听取监督员的监督意见,及时整改问题。
强化建议督办 “金点子”变“实举措”
人大代表是联系群众与政府的桥梁纽带,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组织企业界、法律界代表走进园区、走访商户,通过代表联络站收集来自市场一线的诉求,将这些接地气的建议转化为立法修法的参考、监督工作的重点。同时,代表们主动参与政策宣讲、纠纷调解,帮助中小企业读懂法治政策、用好法律武器,为优化营商环境添砖加瓦。
“创业17年来,我感受并见证了云南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今年年初,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的第二场“代表通道”上,省人大代表、爱尔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毛良的分享引发共鸣。
基于多年创业经历,2024年省两会期间,毛良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强执行力度,用法治手段提升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该建议被省政府列为重点办理建议,由省司法厅主办,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公安厅等多部门协办。
为办好这条建议,各部门深入民营企业走访,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最终,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相继出台:昆明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昆明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省司法厅推出法律援助“全省通办”,让企业维权更便捷;省市场监管局出台“高效办成一件事”措施,压缩办事流程;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展“服务护企行动”,为企业解决“执行难”问题。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重点督办的11件代表建议中,马晗代表提出的关于从省级层面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由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督办,省人大财经委具体督办,由省政府领导领办,省投资促进局、省发展改革委具体承办。为摸清实情,省人大财经委联合省投资促进局、省发展改革委组成调研组,赴昭通、文山等地实地调研,听取基层代表、企业和政府的意见。推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相继制定实施了《云南省招商引资跨州市协作实施办法(试行)》等4个指导性文件,引导各地各部门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一流营商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以高效招商促高质量发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陈群代表提出制定《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建议,如今条例已颁布实施;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兰代表从智慧城市、法治化营商环境角度提建议,推动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罗兴贵代表提出打通数据壁垒、解决项目用地难题等建议,助力政务服务更高效;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张云川代表建议规范营商环境投诉平台,李笠菲代表建议提升营商环境促进上市企业发展,杨利荣代表建议减少企业重复检查……省人大常委会建立建议“大督办”机制,让每一条建议都被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都被着力解决,切实把代表的“金点子”变成“实举措”。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多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始终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用立法夯实根基、用监督保障执行、用代表汇聚力量,展现出对标一流、服务发展的责任担当。未来,省人大将继续依法履职、精准发力,推动云南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让云岭大地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云南日报 记者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