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丹珠村,崭新的楼房依江临河,村道两旁花草芬芳,山腰密林草果幽香。
茂林下的沟箐里,致富带头人余秀花带着十几个村民忙着修整路面,为即将到来的草果采收做准备。依靠政府扶持,余秀花种植的草果已发展到100多亩,她还养了中华蜂,年收入超过12万元。现在,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管理草果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村民,还教大家网上销售草果,一起种黄精、白芨、重楼。
丹珠村林地多、耕地少,以前,村民靠传统的农耕生产,温饱有余,富裕无门。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县镇党委、政府依托村里丰富的山地、林地资源,扶持村民发展草果、黄精、白芨种植和独龙牛、黑山羊、中华蜂等养殖,引导村里成立5个专业合作社,拓宽增收渠道。往日只会种苞谷、洋芋的村民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党的政策好,现在的日子跟山里的草果一样香。”余秀花说,现在家家种草果,户户忙增收,大家在家门口就有事干、有钱赚。
如今,丹珠村的草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年产值达60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4.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0676元。
漫步丹珠村,如同步入绚丽的大花园。村道两旁,家家砌花台,户户栽花草。村中心的群众娱乐公园,花团锦簇,树木葱茏,与近处的美丽庭院、远处的高山密林相映成趣。
“生活要好,环境要美。”村民秦林说,每天晚饭后自己都要整理庭院,让“美丽庭院”常绿常新。
2021年,丹珠村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供水保障提升、草果产业路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29个方面进行提升改造,补齐水、电、路、讯、网等短板。制定人居环境奖补政策,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随手拍”“红黑榜”等监督举报渠道,发动群众对公路沿线、河道沿线、房前屋后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村干部、小组长和党员带头干、领着干,引导村民自行制作竹篱笆、木桩花盆等,推进“美丽庭院”建设,打造优美宜居生态家园。
“现在,家家建庭院,户户栽花草,比学赶超。”秦林说,日子好了,大家都变着法子装扮自家的庭院,有的在院子里摆放绿植,有的修建小花园,有的在临街屋外摆放兰花、杜鹃花、山茶花,把村庄装扮得像城里的花园一样。
“党的政策好,边疆人民乐开怀;民族团结好,边疆人民幸福长。”傍晚,伴随着嘹亮的傈僳民歌,丹珠村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劳作一天的村民们来到宽敞的党群活动广场,年轻人打篮球、踢足球,老年人跳健身操,文艺队员们忙着排练节目。“我们的文艺节目丰富多彩,有傈僳族摆时,独龙族、怒族舞蹈,也有藏族锅庄。”村文艺队队长怒金香说。
“饭后,干部们也爱到江边公园走一走,和大家拉拉家常,说村里的大事小情,谈今后的发展。”丹珠村党总支书记和秀芳说,各族群众生活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就得亲如一家。
长期以来,丹珠村傈僳族、独龙族、怒族、藏族、汉族等群众不分彼此、相互帮忙,傈僳族语和怒族语交织在一起,独龙族歌曲和着汉族调,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理念在烟火中扎根,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凝聚。
好几户村民的草果地都在边境线附近,他们一边在沟箐山梁管理草果,一边巡山护林、巡护边境。“我们种地也是守边,放牛也是放哨。”和秀芳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同心协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已成为丹珠村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丹珠村西南面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23.5公里。近年来,丹珠村在7个抵边村民小组成立了7个党支部,将全村23.5公里边境线划分为5个段,5名村干部担任所划自然村段的“小段长”,与护边员、护林员共同组成巡段员,定期开展巡护、巡查工作,守护边境,保卫家乡,形成了“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哨所、组组是堡垒、生产是执勤、放牧是巡逻”的守边固疆格局。
“乡亲们发展特色产业、巡边护林,家乡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富裕。”和秀芳说。(云南日报 记者李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