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注入“智慧基因” 激活内生动力——解码玉烟“科技引擎”赋能中药材产业创新
玉溪网    09-27 13:16:27

在红塔集团数字化生产车间,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监测着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据,每一道工序都被精确记录——这是玉溪烟草产业以科技创新驱动全产业链升级的生动缩影。从智慧烟草农业体系、烟叶生产服务平台建设,到烟草配套产业数字化升级,再到依托工业互联网实现卷烟生产全过程数据集成与智能化,玉溪烟草产业科技创新贯穿全链,是成就“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格局的核心驱动力。

如今,当玉溪中药材产业面临种植标准不一、加工工艺落后等发展瓶颈时,这条被验证成功的“玉烟之路”,为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范本。在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中药材产业打造为“第二个烟草型产业”的战略指引下,玉溪正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经验种植”迈向“智慧药园”

玉溪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拥有植物药1219种、动物药325种、菌类药物22种,植物药中82种具有较大开发价值。通过企业自主选育、科研单位合作选育等方式,全市已选育出18个药用植物新品种,培育出芦荟、滇重楼、滇黄精、露水草、天麻五大核心品种。然而,长期以来,中药材产业仍以传统种植和粗加工为主,“靠天吃饭”的局面亟待扭转。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新平县的云南大天冬种植有限公司基地,黄精等中药材长势良好。“最近气温高、雨水多,基地里零星出现了病虫害,我们帮种植户制定了防治方案,后续会定期跟进预防措施的落实。今后,科技部门会组织农业相关技术专家到基地指导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玉溪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农艺师、驻建兴乡盘龙村第一书记刘章贵说。在玉溪,像他这样扎根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正让中药材种植逐渐告别“靠经验、看天吃饭”的传统模式。

云南大天冬种植有限公司的基地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天门冬、黄精、露水草等品种,还建有一块育苗基地。“基地建设高度重视科技应用,通过实际种植,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公司执行董事尹丽娜介绍,目前天门冬、黄精的种植和加工在省内还处于技术标准缺乏、知识产权体系不完善的阶段,今后基地将着力推动规格标准制定和绿色有机认证工作,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全面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于种植实践正在玉溪中药材产业中稳步推进。近年来,市科技局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向省科技厅申报项目,获立项重大科技专项12个,争取财政资金5618.56万元,推动了一批中药材加工方面关键技术攻关。同时,推动以中药材种植产业为主导的“新平县马鹿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村”获省科技厅立项实施,促进了黄精等中药材品种培育和种植技术成果转化运用。

然而,产业发展仍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基地和种植户还存在凭经验施肥、灌溉等情况;在精深加工环节,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切片、烘干等初级阶段,有效成分提取等高端技术突破不足;数字化设备覆盖率偏低,土壤、气候等数据采集工作仍主要依赖人工完成。这些“卡脖子”问题,正是玉溪中药材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口。

产学研协同 凝聚创新合力

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玉溪以市农科院为技术枢纽,联合高校和企业,构建“科研+企业+基地”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我们与玉溪农职学院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学院学生可以到基地开展实训培训,同时我们也积极参与学院中药材科技人才培育项目申报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机制。”云南大天冬种植有限公司科技特派员陈玉文表示。陈玉文所在的基地,已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实战实践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企业与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有效缩短了技术突破周期。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不仅帮助企业少走弯路,更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实验室”。玉溪农职学院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科研院所专家根据生产基地反馈,及时调整技术方案,确保科研成果更加贴合产业发展实际需求。

这种“科研院所+企业+基地”的协同模式,是玉溪中药材产业借鉴玉烟“科技整合”经验的重要实践。近年来,我市建成中药材相关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培育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16户,其中涉及中药材种植板块3户;培引了一批科技人才团队,鼓励红云制药(玉溪)有限公司、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云南大天冬种植有限公司和新平县鱻壤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积极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认定服务中药材种植产业方面的云南省科技特派员80余人。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强化中药材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高新区、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院士、专家及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密切合作机制。”玉溪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健介绍,我市还将实施“滇中药师”培养计划,依托玉溪农职学院、市农科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机构开展中药材林下种植、鲜切加工等模块化课程,逐步培育“专业药农—乡土专家—产业带头人”梯队。

以“智慧”破局向“高端”迈进

云南信南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业种植滇重楼的公司,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高标准的中药材供应体系。为加强科技支撑与科研成果转化,公司聘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担任特聘专家,并邀请国际茶花协会品种选育专家、植物化学分析专家等知名学者,指导公司开展重楼种源收集与评价、品种选育与品质提升等工作。公司于2024年成功通过云南省中药材GAP基地认证,持续以科技赋能不断提升中药材核心竞争力。

“GAP认证是中药材行业的最高标准,作为玉溪第一家获得该认证的中药材种植企业,我们在认证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获得认证后,我们在市场上赢得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因为这代表着国家政策鼓励高标准种植方式。”云南信南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明凤介绍,GAP认证要求从种子下地开始,对每一天的种植活动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种子处理、种植、采收、包装等各个环节,农药和肥料使用情况必须与仓库记录完全一致。企业第一次认证未能通过,经过认真整改后,第二次才顺利通过认证。

云南信南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成功实践是玉溪中药材产业追求“高标准”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中药材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天门冬和黄精、通海源森天麻专业合作社的天麻已通过有机认证,通海大哨天麻专业合作社的天麻也顺利通过有机转换认证。元江“万绿”牌芦荟粉、维和药业三七粉荣获云南“10大名药”称号,标志着玉溪中药材品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截至2025年6月,全市拥有153个中成药药品批准文号和15个全国独家品种,生物医药企业达到7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家。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驱动力。“未来,玉溪将继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设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圃,实现优良品种规模化繁育;推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建设‘智慧药园’,推广物联网、无人机巡田等先进技术;提升加工环节科技含量,支持企业引进趁鲜加工、低温提取等新工艺。”张健表示。

“玉烟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从‘田间’到‘全国领先’的跨越式发展,中药材产业也将沿着这一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引擎,着力破解当前发展中的技术瓶颈,稳步向‘滇中重要的中药材绿色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集聚区’目标迈进。”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张文海表示,下一步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快中药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人才团队建设,持续深化科技合作交流,有效支撑玉溪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红塔集团的“数字化车间”到中药材种植基地的“科技实训”,从烟草产业的“产学研深度整合”到中药材产业的“专项技术攻关”,玉溪正在用科技这把“金钥匙”,开启中药材产业破局升级的大门。当更多的生产基地实现技术标准规范化、更多的企业完成科研协同化、更多的药材产品贴上“可追溯”标签时,玉溪中药材产业必将彻底摆脱“小散弱”的发展现状,成功传承玉烟经验,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手记

将“玉烟科技基因”注入中药材产业,在玉溪已是看得见的实践。玉溪中药材产业虽坐拥千余种种质资源,却困于“小散弱”的发展现状——种植凭经验、加工停留在切片烘干、数据靠人工记录。而玉溪的烟草产业,早已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这份“玉烟经验”,成了破局的关键。

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到了太多“从0到1”:云南信南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两度攻坚,拿下玉溪首个中药材GAP认证,每棵重楼的生长有了“电子档案”;玉溪农职学院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科研+企业+基地”模式让技术快速落地;12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超5600万元财政资金,为精深加工突破瓶颈注入底气。

如今,获得有机认证的天门冬、获评云南“10大名药”的芦荟粉等产品,正打响“玉溪药材”品牌。正如市科技局三级调研员张文海所说,玉烟的“科技引擎”已为中药材产业发展铺就路径,当“智慧药园”里的物联网、无人机成为常态,当“专业药农—乡土专家—产业带头人”梯队成形,这条从“田间”到“高端”的路,终将为乡村振兴写下新注脚。(玉溪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宋蝶)

编辑:李双双    责任编辑:谭石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