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光影记录变迁 科技赋能产业:东川红土地奏响乡村振兴“双声部”
昆明都市时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09-28 14:24:49

作为云南摄影小镇打造的关键实践,9月26日至27日,东川红土地镇以“科技强基、文艺赋能”为核心,接连落地三项重点活动——东川红土地马铃薯科技小院与乡村振兴“人才超市”启动、马铃薯科技前沿与产业实践论坛举办,以及乌蒙山影像联盟成立仪式暨摄影展启幕。系列活动深度呼应《“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要求,在夯实产业根基的同时丰富摄影创作场景,为红土地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文艺”双重活力。

乡村+艺术:东川红土地文艺范渐浓

红土地被誉为大地调色盘,曾因一张红土照片闻名世界,这里也是东川区重要的农业产区,生产马铃薯、青稞、小麦、苦荞、油菜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与红土地景观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如今的红土地形成了有锦绣园、千年龙树、乐谱凹、螺蛳湾、落霞沟、红土大观、打马坎、瓦房梁子8个主景观点,这些景区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结合,为当地的老百姓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今年6月,洋芋花开的季节,在万亩花海里当地政府举办了以“洋芋开花是美景·开花洋芋是美食”为主题的趣玩东川·首届红土地洋芋花开艺术季。一场融合艺术、体育与农业的文旅盛宴给上千名市民带来愉快的周末体验,当地政府通过“艺术赋能+体育引流+产业联动”的创新模式,让这片被誉为“大地调色盘”的红土高原成为乡村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

科技+人才:破解洋芋产业发展难题

9月26日,东川红土地马铃薯科技小院与乡村振兴“人才超市”在红土地镇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启动。活动聚焦“提质增效”核心议题,区农业农村局首先梳理了全区马铃薯产业布局,红土地镇则亮出丰收成绩单:全镇种植15397亩,亩产1445公斤,总产值达2224万元,“开花薯1号”“青薯9号”等品种成增收主力。作为东川特色产业,本地“开花洋芋”依托高原气候与红壤优势,兼具软糯口感与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此前却受品种退化、技术粗放等问题制约。此次科技小院落地后,开花洋芋产量较常规种植显著增产,曾经的“土疙瘩”正逐渐在这片赭红的土地上变成“金豆子”,装鼓老百姓的“钱袋子”。

当天下午,红土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静姝介绍了科技小院与“人才超市”建设情况,种植大户现场通过“人才超市”提交技术需求订单,并开展马铃薯文创及特色产品交流。随后,马铃薯科技前沿与产业实践研讨会召开,现场交流氛围十分热烈,马铃薯企业代表围绕生产经营实际,交流马铃薯种植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省农科院专家、本地农技人员则向农户介绍科技前沿动态,提供专业指导,现场的交流被不少农户认真记录,成为后续种植的“技术指南”。

影像+联盟:定格乡村振兴鲜活图景

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当天,红土地三十年摄影作品展、首届红土地影像周及乌蒙山影像联盟成立仪式暨“光影乌蒙·艺术红土”摄影展在圣美艺术营地举行,七大特色环节同步推进,现场氛围热烈。乌蒙山影像联盟成立仪式借“以联盟为舟、以快门为笔、以平台为媒”的理念,号召摄影同仁深挖乌蒙山资源。活动现场,黄国伟先生被正式聘请为东川区红土地镇花沟村“云南摄影小镇”荣誉顾问。作为足迹遍布全球的旅行爱好者,黄国伟对东川红土地有着深厚情感:“我一直深爱这片土地,未来会继续不遗余力地把东川红土地宣传出去、推广出去,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美。” 黄国伟先生认为,云南摄影小镇建设以及乌蒙山影像联盟的成立,把分散的摄影爱好者真正团结在了一起,真正实现相互分享,共同进步。

展览现场,一幅幅作品串联起红土地的四季与变迁,既有“大地鎏金”“雪润红土”等展现不同时节红土地自然风光的佳作,也包含“洋芋花开艺术节”的热闹场景、丰收时节农民围坐吃饭、头顶花布肩扛土豆的人文画面,更记录了张东祥等资深拍客扎根红土地的创作身影,生动呈现乡村发展的鲜活轨迹。当天,黄国伟被聘为东川区红土地镇花沟村“云南摄影小镇”荣誉顾问,他在采访中表示:“联盟成立让摄影爱好者团结起来,我会继续把东川红土地的美推广到全国。”现场开展的“vivo云南”影像公益大讲堂,还向农户传授手机拍摄技巧,助力农产品宣传。

产业与文艺协同: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从科技赋能洋芋产业,到影像记录乡村变迁,三项活动均围绕“乡村振兴”核心目标展开。这一实践与《“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中“以文艺助力产业发展、以产业支撑文艺创作”的理念高度契合,红土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静姝表示,下一步,将结合以上工作方案,用活马铃薯科技小院、优化人才超市服务,重点引育青年文艺人才返乡,推动人才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及文艺赋美乡村双重目标注入动力。

编辑:曾子芮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