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赓续聂耳精神 奏响时代强音 国歌五华广场全新落成
昆明五华发布    09-29 18:52:10

640 (6)

9月30日,以“聂耳和国歌”为主题的国歌五华广场,将在人民中路与抗战胜利堂之间现有的市政小公园全新完成提升改造并整体向公众开放。此次落成,是五华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讲好五个故事”的殷殷嘱托,认真落实2025年度云南省重点工作任务,以及省委宣传部、市委宣传部交办任务的实际行动,聚焦“聂耳和国歌”这一红色文化主题,打造的集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城市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广场,为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提供鲜明载体与生动场景。

国歌之源 城市之魂 追寻聂耳在五华的红色足迹

五华区位于昆明主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因境内五华山得名,“五华钟造化之秀”写尽了五华的壮丽,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缔造了传承不息的山水灵气,孕育了深厚绵长的人文底蕴。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昆明甬道街72号“成春堂”药店,无论是昆明老街的街巷、四合院还是聂耳就读的原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今长春小学)、原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今昆明市第二中学),抑或是翠湖公园的亭台水榭,无不留下聂耳学习、玩耍、音乐创作的足迹,他璀璨而短暂的23年人生中,昆明五华承载了18年。

在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读书期间,聂耳结识了比自己大两岁、也喜欢话剧的李生萱(艾思奇)。当时,昆明各中学代表商定以省一中为中心举办音乐会,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社会青年参加到爱国运动中来。聂耳率乐队前来演出,节目却是传统的《梅花三弄》《小桃红》《悲秋》之类。李生萱直率地说:“你们要是能演奏些振奋人心的曲子,效果一定比现在好得多!”聂耳却苦于没有这样的曲子。李生萱就说道:“你为什么不自己写曲子呢?你想成为音乐家,就应该自己作曲,你一定能够作曲!”聂耳深受鼓舞,当即立下了“我要写一首中国的《马赛曲》”的高远志向。

这一清晰的城市轨迹,构成了“国歌之源”与“城市之魂”的深层联结。而如今,坐落在翠湖公园的聂耳文化广场、甬道街的聂耳故居、传唱至今的聂耳第一首音乐作品《省师附小校歌》、聂耳母校长春小学的“小聂耳民乐团”……这些宝贵的资源,正是传承国歌精神、讲好“聂耳和国歌”故事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五华区委、区政府深挖辖区“聂耳和国歌”红色文化资源,在专题研究、充分论证、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园林绿化处、护国街道等多个区级部门,本着不折腾、不浪费的原则,通过园林绿化提升、设置聂耳雕塑、局部铺砖改造、灯光亮化、氛围营造等精细化措施,围绕聂耳在五华生活、学习、启蒙、成长以及国歌诞生之路,从童音到国魂,并围绕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程,打造以“聂耳和国歌”为主题的“可漫步、可感知、可参与、可互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广场,同步计划建成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国防教育基地。

匠心独运 步步有“声” 在沉浸式场景中触摸历史

640 (7)

国歌五华广场占地面积约10.2亩(6800平方米),包括广场出入口、聂耳主题文化墙、聂耳主题雕塑、抗战胜利钟等区域。

步入广场,中央矗立着由云南成长的著名雕塑家袁熙坤老师倾情设计创作的聂耳雕像。作为从云南走向世界的艺术家,袁熙坤老师以对家乡的深厚情怀,将青春聂耳意气风发的神韵凝铸于青铜——左手握拳,右手挥拍,气势不凡,象征着当时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怒吼:“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而雕像基座则嵌有23菱转盒,象征聂耳23年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底座镌刻《义勇军进行曲》手稿及袁熙坤老师“为国而歌”的题词,展现聂耳与国歌的历史联结。值得一提的是,这尊全省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可旋转的人物雕塑,通过动态设计让观者能够从多角度感受到聂耳的精神风貌,成为广场最具感染力的艺术符号。

640 (8)

聂耳雕塑一侧,是一座以“聂耳与国歌”为主题的文化墙。文化墙左侧以五线谱为弦贯穿始终,象征聂耳一生与音乐结缘、用音乐谱写生命乐章、最终成为国之歌者的光辉历程,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呈现聂耳生在昆明五华——长在昆明五华——根在昆明五华。这些鲜活而真实的事迹,以浮雕形式再次呈现,仿佛聂耳就在我们身边,也是展现出了这位人民音乐家与五华区深厚的情感联结。右侧为国歌的诞生背景,详细记录着《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从一首电影主题曲变成一首鼓舞中华民族觉醒并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歌,再成为每个中国人都必唱的国歌,并时刻激励着中华民族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间部分为朱德元帅为聂耳的题词——“人民的音乐家”和国歌的谱曲,写尽了聂耳从所生所长的昆明五华走向全国,并投身革命浪潮的人生轨迹,也凸显了从童音到国魂的革命奋斗史。下面以长城串联着今年九三阅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号召,周围以和平鸽象征着世界和平的愿望。整个墙面以灰色为主,既庄严又肃穆,也起到时刻警示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作用。

640 (9)

广场一角的抗战胜利纪念钟,由绿意草坪和云南特有的民族符号环抱着,指针永恒定格于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这一时刻,正是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举行之时,意义非凡。同时,纪念钟下面镌刻着“9.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瑞东路入口的小径旁,一棵清雅挺拔的缅桂花树静立一旁,树下的景观石上刻着“青春聂耳”,象征聂耳与初恋之间纯真的情感寄托,为庄严氛围注入一缕人文温情。

640 (10)

串珠成链 活化文脉 打造“聂耳和国歌”红色文化新地标

可以说,国歌五华广场的落成,系统刻画了聂耳的成长、创作与奋斗轨迹,紧扣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史诗,借助雕塑、浮雕与钟表等多元载体,把宏阔历史叙事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公共场景,构建起一段能被反复记忆、反复讲述的民族共同记忆。这既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更是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引导民众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640 (11)

通过对原有广场的提升改造,国歌五华广场实现了从“市政小广场”到集政治象征、文化宣教、精神感悟与城市形象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空间的华丽蝶变。广场以“红色文化+城市气质”的有机融合,兼具教育示范与城市功能双重角色:既强化了昆明市五华区作为聂耳出生成长地与国歌文化摇篮的城市身份,也为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闲、集体活动的开放空间,让人在优美环境中既自然而然地接受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的熏陶,又感受到聂耳是一位有温度的人民音乐家。

作为展示昆明市五华区乃至云南省红色文化的亮眼名片,国歌五华广场进一步提升了昆明市五华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重要性、独特性与文化影响力,是“讲好‘聂耳和国歌’”故事中最具感染力与教育意义的组成部分。伴随“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的加速打造,国歌五华广场以主题化场景为纽带,以“聂耳和国歌”为主线,连接形成“翠湖聂耳音乐广场——国歌五华广场——聂耳故居”的人文游径。通过打通与串联昆明市五华区各抗日战争历史文物的节点,让国歌故事与抗战精神走出书本、融入日常,将会成为公众了解云南,增强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奏响铭记历史、奋发向前的时代强音。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