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昆明市融媒体中心“花朵朵”昆明小记者团的32名小记者,怀揣对新闻行业的好奇与憧憬,走进位于昆明西翥街道的沙朗文创园。这里,曾是云南日报社战备基地印刷厂,一个在特殊年代深藏于溶洞内、由无数人铸就并坚守的“新闻堡垒”。如今,这里也是云南首家活字印刷博物馆。在这里,小记者们完成了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亲手触摸活字印刷的凹凸,聆听“铅与火”时代的故事,在泛黄的报纸中,见证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变迁。
从现代融媒到历史现场
感受印刷厂的艰苦时代
清晨,小记者们从昆明市融媒体中心出发,前往云南首家活字印刷博物馆。沙朗文创园隐匿于昆明远郊,绿树掩映下的红砖厂房、高耸的烟囱和老旧的机床,处处透露着浓厚的工业气息与历史沧桑感。
“同学们,欢迎来到沙朗文创园!这里曾是云南日报社重要的战备基地印刷厂,承担着特殊年代的历史使命。” 工作人员的开场,瞬间勾起了小记者们的好奇心,大家纷纷拿出笔记本记录,眼神中充满了期待。
“最早的印刷厂,就建在‘天生桥’(现西游洞)的溶洞深处。如今,游客到西游洞参观,还能看到当年的基地旧址。”工作人员指着远处说,“那是一个‘洞中厂房’,能够在特殊时期保障报纸正常出版发行,为了隐蔽和安全,所有机器都搬了进去,这在当时是一项极为艰苦的任务。”
这番话,为当天的实践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小记者们纷纷望向远处山腰处的西游洞入口,眼神中充满了不可思议。
工作人员接着介绍,在计划经济年代,这里的厂房卸下历史使命,开始生产学生作业本,供应量曾占全省的近八成。小记者们惊呼:“哇!这么厉害!那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用的作业本,也有可能是在这里生产的。”
探秘活字印刷博物馆
感受新闻的“重量”
带着对前辈的敬意,小记者们走进了活字印刷博物馆。推开沉重的铁门,一股混合着机油、纸张和旧金属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厂房内部空间宽敞,光线透过窗户,形成一道道光柱,照出了空气中悬浮的微尘,也照亮了那些静默已久的庞然大物。
巨大的铸字机、排版台、铅字架、圆盘印刷机、胶印机……这些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印刷设备,如同一座座工业雕塑,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工作人员逐一介绍着这些机器:“这是铸字机,是所有报纸的起点。在那个年代,每一个汉字,都是通过这个机器一个个铸造出来的。当高达300多度的铅水流入字模,‘咔哒’一声,一个活字就诞生了。”小记者们小心地接过一枚沉甸甸、黑乎乎的铅字小方块传看着,脸上写满了惊奇。“好重啊!”“字是反的!”阵阵惊呼此起彼伏。
“对,字是反的,印到纸上才是正的。”工作人员笑着解释,“我们的排版工人,需要从成千上万个这样的铅字里,像捡芝麻一样,把一篇文章所需要的字一个个拣出来,然后排成版。一个版面有上万个字,不能有一个错字。那是一项极其考验耐心和眼力的工作。”
随后,工作人员带领大家来到一台对开印刷机前。“当版面排好、校对无误后,就会上到这台机器上印刷。机器一开,油墨翻滚,白纸进去,带着新闻和信息的报纸就哗啦啦地出来了。”
工作人员的讲解,让小记者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家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关键信息,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在宣纸上拓印
体验活字印刷千年智慧
了解了原理,聆听了故事,最激动人心的体验环节到来。在活字印刷体验工坊里,每名小记者都拿到了一个手工印刷工具箱和一张空白宣纸。他们的任务,是亲手用古老的活字印刷术,印出一首古诗。
工坊里瞬间热闹起来。小记者们在密密麻麻的铅字盘中,仔细地寻找着自己需要的汉字。“我找到‘日’字了!”“哎呀,‘今’字在哪里?”求助声、欢呼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找到字后,他们需要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铅字夹出,在字盘上排版,再用刷子蘸上黏稠的油墨,均匀地涂在铅字表面。
文泽南第一次接触活字印刷。他屏住呼吸,将宣纸轻轻覆盖在涂好油墨的字盘上,然后用一个圆形的鬃刷在上面一遍遍拓印。当他紧张地揭开纸张时,清晰而有力的黑色字迹跃然纸上,边缘还带着些许油墨晕染的痕迹。“成功了!太神奇了!”他兴奋地向同伴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我感觉好像穿越了!原来印出一行字这么不容易。想想那些在洞里工作的叔叔阿姨们,在困难的条件下一直坚持着,真是太了不起了!”
一张张带着墨香的“报纸”在小记者们的手中诞生,大家拿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通过亲身体验,小记者们不仅感受到了活字印刷术的独特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不易与珍贵,也对报纸的印刷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学生心声
马可儿:深度感悟与历史共鸣
来自书林二小的学生马可儿已是第三次参与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的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着专注,笔记本上记录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这里的老印刷机、旧徽章,还有老式键盘,都特别有年代感。老师还详细讲述了雕版印刷术的历史,让我了解了这项技术的前世今生。”
谈及活动形式,马可儿难掩喜悦之情:“这与在学校课堂上课完全不一样,既能参观学习又能动手实践,特别有意思。”在她看来,看似已退出市场的雕版印刷术,在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以前没有打印机,全靠活字印刷印制报纸,虽然过程复杂,但能让人们及时看到新闻,这是多么伟大的发明啊!”
此次沙朗之行,让马可儿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深深的情感触动。“第一次知道西游洞居然曾是一个印刷车间,那些工作人员为了赶印报纸,24小时在潮湿的溶洞里工作,令人既感动又心疼。”当被问及对未来实践活动的期待时,马可儿眼神明亮:“我最想去博物馆这些能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地方,多聆听先辈们留下的故事。”
李昱晨:拓展了我一直以来的认知
已加入小记者团3年的李昱晨,曾跟随团队走进云南陆军讲武堂、漫步翠湖。此次沙朗文创园之行,仍给了他全新的认知冲击。“以前,我一直以为活字印刷像印章一样,一个一个慢慢印,没有任何机器。直到亲身参与体验才发现,活字印刷需要将字块精准放入模具卡槽,远比想象中复杂。”参观过程中,最让他惊叹的是入口处的大型裁纸机,“一次能裁1000多张纸,在那个年代太不可思议了!”
谈及收获,李昱晨说道:“我学会了如何把印版上的字印刷到纸上,不仅拓展了一直以来的认知,还增强了做手工的耐心。”这份真实的成长感悟,正是实践活动赋予孩子们最珍贵的礼物。
王筱汐:希望未来再多一点实践活动
参与活动的小记者王筱汐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提到印象最深刻的场景,她与李昱晨的感受相似。“老师讲的那个裁纸机器特别大,一次能裁1000多张纸,这个数量太惊人了!”
在活字印刷体验环节,王筱汐成功印制出了一首唐诗。动手体验的过程,让她对传统工艺多了一份亲近感。当被问及是否喜欢此次活动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王筱汐说,此次沙朗文创园之行,让她又多了一段难忘的实践记忆,希望未来能再多一点实践活动。
在返程的大巴上,小记者们依然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一天的所见所闻,分享着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大家纷纷表示,这次沙朗文创园之行,让他们收获满满。
昆明市融媒体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组织“花朵朵”昆明小记者开展此次外出实践活动,旨在让大家走出校园,走进历史现场,通过亲身体验、实地观察和聆听讲解,了解昆明的历史文化,感受时代的变迁,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也希望通过小记者们的视角和笔触,将这段珍贵的历史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历史薪火。
※专访
解码实践活动背后的教育深意
活字印刷的“慢”与“繁”,以及前辈们的故事,让孩子们体会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神。参与活动的32名小记者,均来自昆明市融媒体中心“花朵朵”昆明小记者团。活动期间,记者专访了都市时报文化教育培训学校的教师刘会莹,了解了活动组织的初衷与课程设置理念。
刘会莹介绍,小记者团的学员虽涵盖4岁及以上学生,但此次实践活动仅邀请了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参与。“小记者团的课程核心是‘理论+实践’,我们通常每两次理论课搭配一次外出实践活动,让孩子把课堂知识落到实处。”她表示,近期还计划组织小记者们探访纺织、工业等相关场馆。此次沙朗文创园之行,正是希望孩子们通过了解报纸行业的发展历程,触摸云南历史与红色记忆。
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学校有着清晰的脉络:“一是与传统文化相关,二是与中国红色历史相关。比如这次的实践课,通过报纸的前世今生,让小记者们对历史有更清晰的认识。”
显然,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很好的成效。刘会莹观察到最明显的两点变化:“一是写作能力提高了。小记者们从最初只能写两三句话,到现在能运用多种写作手法。二是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大家从胆怯不敢提问,到如今能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据悉,学校通过开设“花朵朵”昆明小记者与“传媒新星小主持”两大互补课程,共同构建孩子们“能写会道”的综合媒体素养。未来,学校还计划带小记者们体验纺织艺术与中式糕点制作,“让孩子亲手参与糕点的制作,将更利于他们感受传统文化。”
有兴趣参加昆明市融媒体中心“花朵朵”小记者班的7—12岁小朋友,其家长可以拨打都市时报文化教育培训学校王老师的电话13888979520报名,参加随堂体验课程。
※新闻链接
沙朗文创园成为红色党群学习和参观示范点研学基地
位于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的沙朗文创园,原为云南日报社战备印刷厂旧址。目前,新建设的云南日报社史馆沙朗印刷博物馆里,收集、陈列展出了包括方箱平压印刷机、雕版印刷切割机、烫金机、压模机、铸模机以及活字模等在内的数百件珍贵的实物,还有难得一见的历史影像资料和各个历史时期《云南日报》的珍贵报纸版面,成为云南省唯一和规模最大的、见证中国印刷史“铅与火”时代以及印刷科技发展的博物馆。与此同时,围绕融聚红色文化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沙朗文创园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已成为红色党群学习和参观示范点研学基地。(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黄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