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文山州健全四维机制防范应对台风引发地质灾害隐患
文山州自然资源规划局    10-18 10:41:46

今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文山州连续遭受“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轮台风袭击,强降雨引发多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全州8县(市)不同程度受灾。面对严峻考验,文山州迅速响应、科学部署,通过构建立体防控体系、激活基层应急效能,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指挥联动,构建高效运转“中枢系统”。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四度召开部署会议,适时召开调度会议,全面部署应对台风防汛救灾工作。州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地灾防治专项工作组,研究部署地灾防御工作。州自然资源规划局班子成员划片包保,下沉到8县(市)一线指导督促。州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严格落实“1名领导带班+1名工作人员值班+1名专家值守”的24小时汛期值班制度,深化与州防指办联合值班机制,建立信息实时共享、指令直达基层的工作闭环机制,实现上级部署“秒级传达、分钟级落实”。各级“一把手”带头值守指挥,形成“州级统筹、县乡主战、村社落实”的三级联动格局。三轮台风期间,全州共抽调28202人次组建4630个工作组投身灾害防御。

精准预警响应,抢占防灾减灾“黄金时间”。结合三场台风叠加影响的严峻态势,与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建立“雨情、水情、灾情、险情、民情”五情联动研判机制,精准研判防灾形势。一方面,以应急广播为核心,搭建起覆盖全域的立体化预警体系,确保风险提示第一时间传达到群众。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专门制作壮、苗、瑶、彝等民族语短音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实现“村村响、户户知”。另一方面,网格化建立“微信群推送+电话点名+广播喊话+网格员敲门”的预警矩阵,形成闭环响应。联合州气象局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40期,向责任人、监测员及受威胁群众发送预警短信3.2万余条。

深化排查整治,织密全域排查“安全网络”。在全州推广马关县“四查联动”机制(“人民群众自查”发动群众用“一看二听三动”法;一看房屋基础是否腐蚀变形、楼层是否损伤渗水、主体结构是否倾斜开裂;二听家畜家禽有无异常叫声、环境有无异响;三动手用黑炭标记裂缝变化,排查土体松动、滚石掉落等迹象,对房前屋后50米至100米范围常态化自查;“乡村干部帮查”依托乡村干部、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三支力量”延伸排查范围,及时处置重大风险隐患,形成“群众报告、村级筛查、镇级核实、县级处置”闭环;“下沉干部督查”压实处级领导包保责任,通过多种方式督查特殊群体保障、预警机制及转移措施落实;“专业人员核查”组织多领域专家,对疑点难点和重大风险点开展技术核查与研判,提供技术支撑),推动防灾关口前移、力量下沉,重点对台风影响重叠区、高易发区、切坡建房点等薄弱环节开展拉网式排查,实现隐患排查从点到面、从全覆盖到精准化。组织巡查排查组4660组次,投入技术人员及群测群防员4089人次,巡查核查已知隐患点2651处次,新增排查区域1740处,发现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的风险隐患点199处。

坚持生命至上,筑牢转移安置“保障防线”。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穿始终,做实做细转移避险工作。严守转移原则,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细化落实临灾转移“四个一律”要求,以“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底线思维,确保危险区域群众应转尽转、不漏一人。同时,与气象、水文部门实时会商,结合1247个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精准划定转移范围,为科学转移提供决策支撑。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297户7831人,成功避让地质灾害威胁11起。高效组织转移,跑出避险“加速度”。构建“州级统筹、县市主战、村社落实、党员冲锋”的转移工作体系。转移过程中,根据险情等级灵活采取“整村转移+重点疏散”模式,各级干部深入村组逐户摸排、逐人动员,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温情安置保障,让转移群众“暖心又安心”。依托空置学校、村委会等安全场所设立63个集中安置点,统一配备床铺、被褥、饮用水、食品等基本生活物资,提供医疗服务、心理疏导等贴心保障。各安置点在中秋佳节为群众准备月饼、水果等物资,与群众共度佳节,让转移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党员干部化身“安置点服务员”,主动了解特殊群众需求,及时为婴幼儿协调尿不湿、为慢性病患者代购降压药等,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文山州将持续深化地质灾害防治长效建设,将“五情研判+应急广播”预警体系、“四查联动”排查机制等成熟经验固化为工作规范,纳入全域全时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综合防御体系,形成“平时备得足、战时用得上”的制度保障。聚焦常态化防治短板,升级“人防+技防”立体防线,扩大隐患点监测设备覆盖范围,提升监测能力。强化群众防灾能力培育,普及“一看二听三动”自查法与应急避险技能,推动地灾防御工作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深度转型。

编辑:王奕然    责任编辑:甘凌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