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市政协围绕“充分发挥春城生态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协商议政 助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
昆明信息港    10-31 08:16:52

10月22日,政协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召开。会议围绕“充分发挥春城生态优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开展专题协商议政。市政府分管领导及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到会,认真听取委员建言,并现场作出积极回应。

为开好此次会议,市政协组织了广泛的会前调研与协商,共收到建言材料68篇,最终选取10篇进行大会口头发言。会上,10位常委、委员、专家和党派团体代表怀着对春城未来的深情厚意,呈上了一份份充满真知灼见、闪现智慧光芒的建言建议。会议期间,还分3个组开展协商讨论,委员们聚焦主题、结合实际,开展了氛围热烈、思想活跃的协商议政。

本次议政性常委会议题选得准、建议提得实,协商氛围浓厚,与会领导、委员、专家及有关部门给予一致肯定。与会各方表示,将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务实的举措,凝聚更大合力,共同探索符合昆明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奋力将春城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书写好“昆明答卷”。

在这里,按发言顺序,仅对大会发言内容及市级部门部分回应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大会发言

●市政协常委段昌群:

生态价值实现要紧跟时代着眼长远

段昌群提出,昆明的生态优势,是基于多种自然禀赋基础上的多元资源集成的复合优势,需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大局及产业生态系统中研判其价值的独特性,需要在生态消费新时代中找寻实现价值的抓手。为此,他提出“春城昆明生态价值实现要向高向远向大”的理念和六方面具体思路:

一是立足生态城市未来建设,整合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提升“春城”品牌美誉度;二是立足滇池高质量保护,夯实绿色高质量发展根基,提高全域山水生态功能和承载力;三是立足服务全省绿色发展,提高生态文明排头兵的省会城市首位度,打造“生态价值转化全省枢纽”;四是立足生态消费,通过场景化、IP化、数字化手段扩增生态流量,创构“长江上游生态第一城”的感染力;五是立足营造优良生态环境,打造吸引Z世代创业“自然办公+绿色认同+低碳成本”的最好空间;六是立足气候生态湖泊绝佳组合,打造全球最佳全天候总部经济中心。

●市政协常委张宏:

为“绿水青山”定价、赋能、变现

“近年来,昆明市立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定位,积极探索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机制和实现路径,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核算体系滞后、结果应用脱节、产业转化梗阻’等结构性短板”,由此,张宏提出为“绿水青山”定价、赋能、变现的“路线图”建议:一是坚持系统谋划,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纳入“十五五”规划,全面构建制度框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示范项目和试点区域的打造;二是全域化构建核算体系,制定GEP和VEP核算技术指南,优先开展关键区域核算;三是智慧化采集生态数据,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构建动态核算模型与平台,夯实价值转化基础;四是刚性化嵌入决策流程,改革考核机制,打通结果应用堵点;五是市场化激活转化动能,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培育运营主体,构建区域公用品牌矩阵,打造高原湖泊样板。

●民盟昆明市委会:

发展林业碳汇,促进林业生态价值转化

吴雪代表民盟昆明市委会提出,昆明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碳汇潜力巨大,但面临碳汇产品底数不清、缺乏系统规划、价值转化困难三大问题。建议分阶段有序推进:初期摸底评估,中期建平台、推试点,后期重市场运作与品牌推广。具体路径包括:因地制宜,结合矿山修复、光伏项目等发展碳汇;将林业碳汇纳入园区“双碳”目标;推动林业生态价值多渠道转化,如发展“现代农业+林业碳汇”、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开发碳汇金融产品、拓展碳汇科普旅游等增值服务。

●市政协委员何佳:

打造跨境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

何佳认为,磨憨具有“跨境通道”“雨林生态”“双向市场”三重优势,打造磨憨生态文明跨境传播门户,一方面可构建“统一保护、协同开发”的合作格局,另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展现美丽中国建设的丰硕成果。建议一是推进与老挝磨丁联动,筑牢跨境生态屏障;二是建设绿色低碳产业走廊,激活产业生态价值;三是聚焦产品增值,构建“加工+认证”链条;四是深耕跨境生态文旅,打造“体验+传播”载体;五是探索“生态权益+实物”双交易,拓宽价值变现渠道;六是聚焦理念传播,打造“实践+交流”窗口。

●市政协常委徐杉:

为绿水青山“上户口”

“摸清生态资产底数是生态价值实现的首要问题”,徐杉认为,当前自然资源确权面临产权界定难、数据不完善、技术手段有限、制度保障不够等挑战。她建议:一是构建实时动态监测体系,破解价值度量难题,整合部门数据,建设智慧监测网络与生态资产数据库;二是创新权属界定与利益协调机制,化解跨区域协同困境,参考省外经验建立联动机制、明确操作规范、强化协同执行;三是完善确权制度顶层设计,将生态资源确权纳入地方立法,探索EOD模式,形成“治理—增值—反哺”良性循环。

●市政协委员严媛:

三方面突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严媛提出,当前,我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农产品质量追溯重检测轻过程、品牌溢价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她提出从三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夯实生态农业基础,构建品牌核心支撑。推进全域生态种植转型,建立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如区块链追溯平台),强化标准衔接与监管创新;二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梯度培育战略(“市级公用品牌+县级特色品牌+企业自有品牌”),创新“生态+文化+体验”营销模式,发展精深加工集群;三是充分发挥联农带农效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政策扶持,拓展高端市场。

●市政协委员董远勇:

发展绿色债券 破解资金瓶颈

董远勇提出,绿色债券是破解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资金瓶颈的重要工具,但面临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生态价值核算与转化机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与监管待加强三大瓶颈。他建议:一是创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融资模式,探索绿色REITs,深化碳金融创新;二是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制定价值核算技术指南,试点建立“生态银行”,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基金;三是强化信息披露与监管,升级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引入区块链技术,培育本地环境咨询与认证机构;四是加大政策激励与考核引导,对发行绿色债券企业给予补贴贴息,将相关指标纳入考核体系。

●民建昆明市委会:

提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使用效率

杨京昆委员代表民建昆明市委会表示,昆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成效初显,但面临修复实施受阻、联动机制欠缺、专业支撑薄弱、共治氛围不浓等问题。建议一是打通修复堵点,激活资金效能,建立“替代修复场地动态储备库”,优化资金审批机制;二是健全制度体系,强化协同执行力,明确部门职责,创新修复责任履行方式,强化全过程监管;三是增强运用科技手段主动发现线索能力,提升专业办案水平,支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建设;四是发挥综合示范基地宣教功能,创新宣传方式,积极营造“社会监督、人人参与”的生态环境共治氛围。

●民进昆明市委会:

高质量构建环滇池生态旅游圈

随海金委员代表民进昆明市委会在发言中提出,环滇池旅游存在体验服务待提升、基础设施与文化挖掘不足、景点整合弱、“生态+”融合未形成、企业品牌与宣传欠缺等问题。建议一是完善环滇池生态旅游圈制度规划与推进机制,健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项目空间布局;二是大力探索“体验式旅居业态”,打造特色场景、旅游线路、多元旅居产品,完善基础设施,激活工业遗址生态文化价值;三是做优做强环滇生态旅游品牌,打造特色IP,利用新媒体宣传,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四是促进要素资源聚集,打造文创产业,推动平台转型,落实“揭榜挂帅”化解融资难;五是加强区域间文旅协同发展,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协同,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共赢。

●市政协委员尹贵生:

推进“五采区”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

尹贵生认为,当前,“五采区”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面临修复资金压力大,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效果不明显,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结合度不够,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建议:根据“五采区”不同条件、特点,“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宜建则建”,选择适合的修复模式和产业路径。一是生态修复赋能特色种植,通过土壤改良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二是生态景观激活消费价值,将独特地形地貌转化为特色文旅、研学项目;三是修复治理与固废循环双赢,利用改性磷石膏进行矿坑填充,构建绿色循环经济;四是制度创新助推价值实现,完善修复资金保障机制(如设立生态修复基金),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机制。

现场回应

职能部门聚焦六个方面作答

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3个部门到会认真听取意见与建议,并重点从生态价值考核与考核机制建设、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模式创新、生态品牌培育与市场体系建设、跨境合作与区域联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使用效率、高质量构建环滇池生态旅游圈等方面作了现场回应:

关于生态价值考核与考核机制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源介绍,昆明已在滇池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试点,形成“五个一”工作模式,并初步搭建了核算平台。正在编制的“十五五”规划纲要已设专章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方向。下一步将深化核算结果应用,优先在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领域试点,对关键区域加强绿色发展指标挂钩,逐步探索GEP与GDP综合评价机制。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凯表示,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滇池、阳宗海流域2019—2021年共3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下一步将构建“1+5”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工作机制,建立核算技术规范,启动生态产品信息云平台建设,探索GEP核算结果在绩效考核、规划决策、生态补偿、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持续推进常态化数据调查,开展核算参数的补充调查及监测工作,补齐数据短板。

关于生态修复与价值转化模式创新。近年来,昆明市通过矿山修复、湿地建设、农林文旅融合等路径,打造了晋宁“村投公司”、阳宗海瑶冲河流域经营开发等一批典型案例。同时,2025年积极申报第二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下一步将加强谋划项目,严格项目监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关于生态品牌培育与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已在斗南花卉、晋宁小渔村等地开展生态品牌培育的实践探索。下一步,市发展改革委将协调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一是加大对“花、菌、果、茶”等特色资源整合力度,助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体系;二是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依托线上平台、文旅场景、跨境合作等推动生态产品“走出去”。

关于跨境合作与区域联动。“该建议与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定位高度契合。”李源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动与老挝磨丁合作,共建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发展“昆明制造+磨憨组装”绿色产业链,推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产品贸易。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唐婧也作了回应,昆明市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已合作推出全国首趟舒适型跨境旅游列车,计划于今年12月正式发车为游客提供中老跨境旅游产品。下一步将依托磨憨生态资源打造生态+研学、生态+非遗等文旅项目,建设面向东南亚的跨境生态文旅展示窗口。

关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现方式。市生态环境局回应,将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损害赔偿衔接机制,将生态损害赔偿纳入环保宣传的重点内容。建立云南省第一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修复示范基地,采取生态环境部门、属地政府和赔偿义务人三方共建的形式,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制定简易评估办法,推动资金高效用于生态修复。

关于高质量构建环滇池生态旅游圈。市文化和旅游局表示,昆明市正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为目标,系统性推进环滇池生态旅游圈建设。目前已完成《昆明环滇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规划》等顶层设计,并计划打破行政壁垒,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经营,构建起多方参与、协作共治的管理新模式。下一步将着力构建世界级的产品、运营和服务体系;挖掘滇池沿岸农文旅生态文化资源价值,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旅居项目;打造多维漫游体系、培育文旅IP及借助“南博会”等平台持续提升影响力,做优做强环滇生态旅游品牌;用好用活金融支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创作演艺项目,促进要素资源聚集。(昆明日报 记者陈思伊

编辑:曾子芮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