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街口镇人参果种植基地。

成熟的人参果。

人参果果干。

产品贴上了“溯源码”。


种植基地人参果实现自动化管养。

机器分拣人参果。

石林县人参果产业全周期数据驾驶舱。

AR数字人“人参果仙果宝”。

中国移动工作人员检测基地内物联网设备运行情况。

人参果种苗。
“10年前,人参果在集市上卖2元一公斤都没人要,现在精品果能卖到几十元一公斤,果干价格更是飙升到1000元一公斤。” 在昆明市石林县西街口镇,石林鸿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昆捧着一颗金黄饱满的人参果,指腹轻轻摩挲着果皮上的溯源二维码,语气里满是对产业巨变的感慨。这颗曾一度无人问津的“冷门果”,如今已成为撬动当地几十亿元产值的“金果果”。
人参果并非在石林县“土生土长”。20世纪90年代初,石林县便尝试引进人参果种植,但当时对气候、土壤等种植条件的认知不足,产业始终发展缓慢。直到1996年,西街口镇首次在高海拔冷凉石漠化山坡试种人参果,意外发现这种特殊地貌与气候,恰好契合人参果喜温凉、耐干旱的生长特性,人参果在石林“扎根结果”找到了关键密码。
“刚开始种的那几年,特别不容易。” 石林县经济作物站站长黄兴龙回忆,当时人参果市场接受度低,消费者不认可其口感,国内也几乎没有成熟的种苗研究经验可借鉴。为突破困境,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主动联合市级专家,一头扎进脱毒种苗培育工作中。“试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再来,有时结出的果子还是歪歪扭扭的葫芦形。” 历经多年攻关,石林县终于选育出“圆果一号”“圆果二号”“圆果三号”“大紫”等多个优良主栽品种。
这些品种凭借果形规整、果肉清甜多汁,很快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收购商。20多年来,当地人参果种植面积突破17万亩,成为国内种植规模靠前的人参果产区。
产业要提质,科技是关键。在石林鸿坤农业发展有限公司6000亩种植基地里,数字化管理正重塑传统农业图景:基地引入智能管理平台,部署中国移动物联网设备,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土壤墒情等数据实时采集;高清摄像头24小时监控出苗、长势、病虫害及播种、施肥等农事动态。“在手机上就能看数据,土壤湿度低于设定值就自动提醒浇水,病虫害暴发前系统还会预警,省心多了。” 冯昆介绍,更贴心的是,每颗人参果都有了“数字身份证”——依托中国移动“一码通”溯源体系,每批果子出库时,系统都会记录来源、时间、规格并生成专属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品质戳、地理戳、检测报告,甚至产地视频和运送信息,既保障了知情权,也让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此外,石林县还开发了AR 数字人“人参果仙果宝”,以生动可爱的形象科普种植知识、产业发展历程和食用方法,让人参果更“接地气”。
如今,石林县人参果的产业链还在不断延伸。“鲜果主攻高端商超,冻干产品瞄准健康零食赛道。”冯昆透露,公司正加快研发果干、饮料、果酒等深加工产品,预计未来深加工产值占比将提升至40%。
数据显示,目前石林县人参果种植面积达17.21万亩,近3年年均产量28万吨、销售额21亿元,石林县以17.9% 的种植面积创造了47.9%的农业产值,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参果种植基地、集散地、销售中心和种苗繁育中心。这颗承载着希望的“幸福果”,正持续为当地群众铺就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昆明日报 记者杨敏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