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晋宁区双河彝族乡荒川村的多肉种植基地,数十名村民正忙着修剪叶片、规整盆栽,一派繁忙景象。“这个岁数外出打工难,现在在家门口干活,每月能拿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太知足了。”村民李女士一边打理多肉,一边笑着说。
自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以来,荒川村陆续引进多肉种植、水果基地提升改造等项目。可项目推进会不会走样、资金使用能否规范,一度让村民挂心。这份牵挂,也牵动着晋宁区纪委监委的目光。于是,晋宁区纪检监察干部主动跟进,多次深入田间地头,查看项目建设进度,核查资金拨付流程,还和村民拉家常听意见,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产业发展上,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带动村民增收。正是有了这样“看得见”的监督,荒川村的产业之路走得更稳,从昔日的贫困村一步步变成如今集体年收入达50万元左右,90%家庭盖起新房的美丽乡村。
荒川村的变化并非个例。在区纪委监委的监督护航下,双河彝族乡各村结合实际探索增收路径。核桃园村依托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基地一期种植的100亩黄精已被企业预订,预计带动全村增收2000多万元;干河村通过招商引资建成干河水厂并投产,在区纪委监委监督项目资金使用和分红机制落实的前提下,村集体以水、场地等资源入股,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红。目前已进行了第一次分红,不仅村集体有了3万元左右的收入,还就近吸收了本地8名村民进厂务工,群众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此外,针对双河村传统村落改造、老江河村等三村“抱团”发展林下经济等项目,区纪委监委均提前介入,围绕项目规划、资金拨付、实施进度等开展精准监督,确保项目合规推进。如今,双河彝族乡各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绿水青山间焕发出新活力,彝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监督护航下不断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昆明日报 记者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