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杨雁 11月17日下午,“新艺中国”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非遗中国行”(云南)活动首站走进昆明,非遗传承人、网络大V等嘉宾循着“博物馆溯源+民族村沉浸式体验”特色线路,先后探访西南联大博物馆与云南民族村,在行走中感悟文化坚守,在互动中体验非遗魅力,深切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独特韵味。

作为首站核心点位,西南联大博物馆是解读“文化坚守与创新”的精神地标。1938年,清华、北大、南开师生辗转迁昆组建西南联大,在战乱与物资匮乏中创造了“茅屋出大师”的教育奇迹。在滇8年间,联大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及170余位院士,留下诸多与云南深度交融的科研成果,师生与民众守望相助的情谊更滋养了城市包容气质。如今,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见证文化坚韧的重要载体。

云南民族村以“一寨一非遗”布局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嘉宾沿昆明故城入园,近距离体验阿昌族有600多年历史的户撒刀锻造、傣族洒水祈福、白族铜银器制作等国家级非遗,观赏了目瑙纵歌、佤族甩发舞、基诺族专场演出,晚间藏族村篝火打跳将活动推向高潮,让非遗从“静态展品”变为“动态生活”。

参观过程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春萍表示:“这次活动收获颇丰,活动中与云南彝绣传承人有交流,湖北武汉的汉绣以楚凤为元素、色彩艳丽;而云南彝绣以黑红黄为主色调、红色象征火与生命,每个绣种都带着独特地域文化,不同非遗项目的共通点是民俗风格均得到较好地保护与传承,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脉络。”

全网粉丝量超1000万的抖音创作者@901全程用镜头记录行程,她坦言:“这是我第二次来昆明,除了宜人气候、鲜花、美食,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丰富文化更吸引我,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非遗文化。这次行程后,我会在平台推出多条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云南文旅宣传视频。”

昆明首站形成了“精神感知+技艺体验+旅居融入”的实践路径,为整个“非遗中国行”活动打开了观察视角。昆明段行程落幕后,11月18日起,活动将开启红河线、曲靖线、文山线三条特色线路,与首站联动勾勒云南非遗全景,搭建非遗与公众的互动桥梁,让传统文化以更亲切、生动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