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警惕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壁垒造成的群众“被违法”隐患
昆明信息港    09-27 17:38:15

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余个国务院部门建成政务服务平台。2019年11月,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整体上线试运行,联通32个地区和46个国务院部门,对外提供国务院部门1142项和地方政府358万项在线服务。截至今年3月,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占网民群体的76.8%。随着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初步建成,办事“一趟不用跑”正成为常态,老百姓现在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到政府部门的贴心服务。

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县级融媒体,都成为了政务服务的窗口,多渠道多平台提供的服务,极大满足老百姓、企业在线办理业务的需求。然而,在如今看似看似处处有平台,事事可上网的环境下,却依然存在着一些跨部门、跨区域办理业务的壁垒,不仅让老百姓在线办事要多跑腿,甚至还可能造成老百姓被动违法。

以公安系统的交通管理平台为例,2016年,公安部推出了官方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交管12123”,可向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平台个人用户注册,机动车/驾驶证/违法处理等业务预约、受理和办理,交通安全信息查询、业务告知提醒、业务导办,道路通行服务等全方位交通安全服务。”“交管12123”的出现,极大方便了广大驾驶员办理交管业务,可以说是我国交管业务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用户通过“交管12123”进行注册并进行驾驶证、行驶证的认证后,平台即可生成用户对应的驾驶证、行驶证二维码,而这些二维码,可以看做是用户个人相关证件的信息化验证证据。但是,由于“交管12123”目前尚未实现与所有省市交管业务的数据互通互认,因此给广大用户带来了违法隐患。在云南省,交警在检查驾驶员驾驶证和行驶证的过程中,如驾驶员出示“交管12123”上的个人驾驶证和行驶证二维码,是不被认可的,将会被按照“未携带驾驶证”和“未携带行驶证”依法查处。据云南省公安厅高速公路交巡警支队工作人员介绍,因云南省交管平台的数据与“交管12123”尚未打通,所以驾驶员出示“交管12123”平台上的驾驶证和行驶证二维码无法读取验证。

据了解,在2017年,云南省公安厅就推出了“机动车驾驶证和行驶证推行电子化管理”,驾驶员通过“云南公安”微信公众号“交警服务”模块完成“证件信息化”后,即可获得被云南交警认可的驾驶证和行驶证二维码。公安部2016年推出“交管12123”,云南省公安厅2017年推出“机动车驾驶证和行驶证推行电子化管理”,两项工作都实现了驾驶证和行驶证的信息化,是好事,但直到2020年,两个平台仍未实现数据互通互认,老百姓需要在两个平台分别注册并通过验证后,才能分别在两个平台各自的有效使用区域内使用自己的驾驶证和行驶证二维码。据调查,这种情况在其他一些省市也普遍存在。

政务服务平台之间数据不通,信息就实现不了互相认证,直接导致老百姓在线办事过程中产生了数据成本和时间成本。这种数据成本,并不是人或者数据多跑两趟就可以解决的,有时候甚至是无路可跑,无门可入,唯有再次注册并验证个人信息。而身份通过验证的时间,从1小时到24小时不等,甚至还可能更长,这就产生了时间成本,并直接造成了被动违法的隐患。试想一下,当交警要求出示驾驶证和行驶证时,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相关平台的注册和信息认证。政务服务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是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此问题不解决,“让群众只跑一次”的目标只能沦为口号。

政务服务平台是为了让群众、企业办事更方便快捷,而不同平台间的数据鸿沟、数据壁垒让人民群众反复多次在各平台上注册账号验证身份,使得建设平台的初衷本末倒置了,这是信息化时代让群众多跑路、门难进、事难办的一种具体表现。建设政务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需求的,但要警惕在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能仅仅是为了建平台而建平台,而应该充分以便民利企为核心来设计、建设政务服务平台。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部门政务服务平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应接尽接、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国务院部门数据实现共享,满足地方普遍性政务需求,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到2022年底前,全国范围内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做到标准统一、整体联动、业务协同,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涉及国家秘密等外,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平台办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地更加科学、务实的统筹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而打通数据壁垒,是真正建成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关键。(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黄凯)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