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以来,官渡区积极开展社会救助模式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大胆尝试、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官渡特色的精准化、可持续、能复制的社会救助新模式,不断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散居困难老人的日常照护,一直是社会救助工作痛点和难点。官渡区按照“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服务外包”的原则,以政府采购社会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作为补充,介入散居困难老人日常生活,开展卫生清理、心理疏导、康复辅助等工作,让他们度过幸福、温馨的晚年。3月29日,记者跟随官渡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和专业社工,一起来到“昆明好人”、官渡区重点帮扶对象张爱清家中,为他清理打扫卫生,亲身体验了官渡民政的“温度”。
有困难找民政,及时响应
张爱清是官渡区吴井街道辖区的居民,也是官渡区的重点帮扶对象。走进张爱清家中,记者看到墙上写着“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大字。张爱清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当过知青,也摆过地摊,从1990年姐姐因车祸过世后,便一直义务指挥交通30余年,2007年还被评为“昆明好人”。
“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有啥事就爱跟社区反映,他们都会帮我解决。”张爱清对记者说,自己70多岁,不久前手臂还意外受伤,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出点力手臂就犯疼。“不怕你笑话,家里乱糟糟的,这次就是想让社区小伙子帮我挪挪床位,在窗子边蚊子太多了。”张爱清一边说着,一边还撸起袖子让记者看被蚊子咬过的痕迹。
官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张爱清是官渡区重点帮扶对象,领取每月70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区民政局、街道社区高度关注张爱清生活情况,按照“主动发现、定期排查”的工作原则,社区工作人员每周都会与张爱清联系,询问最近生活情况。在3月回访中,得知张爱清需要上门服务挪动床位和打扫卫生时,街道社区民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至区民政局。区民政局及时与专业社会组织——官渡区柏寿老年公寓沟通对接,安排工作人员开展上门服务。
专业社会服务,让群众满意
在张爱清位于幸福邻里家中,记者看到柜子上满满当当的堆放着杂物,厨房角落里码放着捡回来的塑料水瓶,锅碗里也积满了灰尘。“不用怎么打扫,给大家笑话了,家里太乱。”张爱清说到。可柏寿老年公寓专业社工志愿者此时已麻利地开始打扫。
在打扫过程中,社工志愿者们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床下、桌子、墙根每一处都仔细打扫。志愿者在清理地板时,不用拖把而是拿出毛巾蹲在地板上,仔细地清理,“这样会比直接拖扫得更干净。”志愿者对记者说。两个小时后,不仅床铺换了位置,整个房间也焕然一新。此时,张爱清看着干净整洁的家,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并说到:“真的太感谢各位了,房子都变样了。”
官渡区柏寿老年公寓负责人对记者说,柏寿老年公寓有着专业的社工志愿者队伍,在区民政局的统一安排指导下,为官渡区困难老人开展卫生清理、心理疏导、上门按摩、康复辅助等服务,助力官渡区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
民政为民,显温情
在打扫卫生期间,民政工作人员还一直通过微信文字与张爱清沟通。工作人员表示,老人听力不好,只有通过微信文字才能深入交流。当被问及生活上是否还有需求时,张爱清将工作人员带到厨房,给他们展示自己平时的饮食。“我不仅吃得饱还吃得很好,政府不用担心,你们给我的帮助已经足够了。”张爱清说到,“国家给我住房,还能给我低保金维持生活,现在还来帮我打扫卫生我真的很感激。”
官渡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官渡区自成为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试点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工作,探索出一条“4+1+X”社会救助模式,构建官渡特色的多元救助体系,织密织牢社会救助安全保障网,让全区困难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昆明信息港 记者张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