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善用非遗名片,工美走向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行
羊城晚报    03-07 16:33:01

3月5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一年一度的“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现场举行。

研讨会围绕“非遗工美高质量发展观察、实践与思考”“非遗工美的海外传承与传播”两大主题进行,数十位在广东乃至全国非遗、工艺美术界有公认社会影响力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高校学者、青年非遗传承人等齐聚一堂,为新时代条件下广东工艺美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51800772_4b837e5f-4100-48c6-be72-a0df2e017ad0copy

研讨会现场

用好“非遗+”概念

工艺美术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如何走出狭小的美术圈,进入现代的社会生活中去,进入到更广阔的当代空间里,是当代工艺美术从业者和研究者不断思考、观察并用实践检验的议题。

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许钦松尤其关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的“非遗+”概念。他认为,“非遗+旅游”既有利于推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也有助于优化提升旅游供给端质量,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许钦松现场为大家分享了贵州省雷山县西江苗寨以非遗文化打造的文化旅游模式——“西江模式”,该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并成为乡村脱贫攻坚的新样板。

他说:“广东有着一连串了不起的‘非遗名片’,如潮州木雕、铁枝木偶、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等,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思考非遗资源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许钦松的观点得到广绣家族第六代传承人梁晓曼和广彩绘制第六代传承人陈韵诗的认可,她们表示,“非遗+”概念目前已经延伸出多种模式。她们分别从“非遗+研学”和“非遗+教育”两个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从业经历进行了阐述。

以现代技术激活传统工艺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齐喆认为,工业革命取代了传统手作工艺赖以生存的农业文明的基础,导致手作工艺和当代生活渐行渐远,“但恰恰是在时代更迭期间,工艺美术也会迎来变革的重要时期。”

既然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已经能依靠大工业生产得到满足,为何还要重视工艺美术的发展?齐喆说:“在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后,传统的、手作的、高端的工美艺术品,比如陶瓷、漆艺、丝绸等就成为了我们进一步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体现。所以即使在人类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时期,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依然有它存续的价值。”

同时他提到,传统手工艺人不能排斥和畏惧使用新技术,“产品需要分类分级,高品质的、最高端的、纯手作的,这个部分当然是要保留的,但是更大量是跟普通市民生活相关的,显然需要技术力量介入。”

齐喆认为,技术是中性的,要想用现代激活传统,只有将技术为我所用。“这是工艺美术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谷期后,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最好契机。我们要主动拥抱新的技术、新的审美、新的社会生活需求,才有可能在时代洪流里寻找到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和生存空间。”

融汇不同时代的审美和需求

在研讨会开始前,参会嘉宾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晓春早早来到博览会现场,参观了会场的每个展位。他根据博览会上不同类别的工艺美术品,观察到这其实呈现了三种不同世代的审美。

“第一种是传统工艺美术品,图案设计相对老式,但代表着广东传统民间工艺的璀璨光芒。第二种是有部分创新概念,大规模生产的、偏市场化的工艺美术品。第三种是渗透有学院派理念的设计作品,它代表着广东民间工艺的未来和希望。”

刘晓春认为,在广东民间工艺的未来发展中,以上三种类型并行不悖,但三者必须融汇,让工艺美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是它存续的关键。

在红木家具行业深耕四十多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伍炳亮,专注于明清家具的研究与制作,以“型、艺、材、韵”为准则,形成了家具品鉴与设计制作的理论。作为工美行业从业者,他分享了对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的看法,“我认为红木家具并不仅仅是实用型家具,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在设计制作红木家具时,应该设计‘好看,好用,好坐’的家具,以艺术打造品牌、以匠心打造精品,才能取得社会广大消费者和的推崇与热爱。”

同样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石湾陶艺家范安琪认为,以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在延续了传统审美观和技术要求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约束和禁锢了创作者的手脚,并直接导致传统工艺与当代人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偏低。

她特别提到:“艺术创作的本质,就是唤醒人们内心对美好的追求,要触发观众对美的感知和探索。此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了解中西方艺术史的发展,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从而转化到创作中去。”

51800772_f4bea2b3-03fc-430e-b8b2-dd9a41a08151copy

论坛下半场现场

从“走近受众”到“走进受众”

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中,非遗技艺与工艺美术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华夏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载体。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澳门画院研究员陈羿州表示,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文化传播及交流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空间。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方昕结合自身海外工作经历,谈及要实现非遗和工美的海外跨文化传播,如何“走近受众”从而进一步“走进受众”是关键。她认为,除了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文创是另一种延续传播链条的重要形式:“文创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传播语言,它以受众熟知的语言和已掌握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递,降低了学习的成本,也缩短了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距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谷虹认为,当下我们在进行非遗的海外传播时,有一种趋向是过分追求高大上和极致的美,这往求是共通的,都要建立在‘真’的基础上。要做好非遗的海外传承传播,应该有新的格局和新的思往不一定能收到好的传播效果。“真和善是美的基础。从传播的角度看,东西方民众对于善与美的追路。”

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李紫萤认为:“传播非遗需要有一个代表性IP符号。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卡通图形,而应该融入年轻人的语言,让年轻人主动传播分享。我认为传播的本质就是受众自愿分享。”许钦松也特别提到,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全新IP,成为文创产品“出圈”的一大妙招。广东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近年来开发的“狮舞岭南”系列食品文创、祖庙牌坊文创雪糕、“穆桂英挂帅”陶塑瓦脊系列文创等都是优秀案例。(羊城晚报 作者:文艺 朱绍杰 贺全胜 曾育文 张惠鑫)

编辑:杨磊(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