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繁花》火热  让云南思考要用方言讲“好故事”
昆明信息港    01-10 18:20:08

随着现象级电视剧《繁花》的正式收官,已经泛起的文化波澜仍在激荡四方。从“响”与“不响”的上海话考究,到原著《繁花》的一书难求;从回望1990年的黄河路究竟是何样,到排骨年糕外卖量暴涨200%……只要与《繁花》有关的话题都能引起广泛讨论。而很多年轻观众跟着《繁花》沪语版学说上海话,俨然成为一个文化现象。

在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的当下,方言的重要性再度引发讨论: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方言?方言是否需要投入成本进行保护?留住方言究竟是为了留住什么?对此,上海市委会文体委主任钱程表示,只有让方言口口相传,记住乡音乡愁,才能延续所在城市的文化积淀,找到认可这个文化内涵的生活方式,保持人们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个地区没有了自己的方言,相当于该地本土文化缺了一角,方言文化本身就是本土文化的根基。因此,传承保护方言有其特殊的意义。

原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云南首席专家、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涂良军表示,方言是不可再生的,方言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方言承载了一个地区多年来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文气息,对于联络乡谊、增进感情,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涂良军透露,昆明今后将建设一个云南语言博物馆,目前初步选址在云南财经大学校园内,博物馆将记录云南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语言发展历程,带领观众回顾云南汉语方言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起源与发展,感受语言的魅力与影响。

语言博物馆固然好,但保持方言的生命力更为重要,方言不能成为“活化石”,而是要成为“流行语”。这方面,影视作品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从2021年的《山海情》,到今年的《繁花》都证明了由方言演绎的剧集作品,足以带起一波人们的方言热。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剧集作品里,方言已经弱化成一种元素甚至一个符号,不再占据主流地位。更多的方言现今出现在短视频当中,如火爆一时的“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虽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的传播,但对云南方言的传播力量仍是有限。

从《山海情》和《繁花》的成功可以看出,只有长剧时的方言剧,才能完整表现出一种方言扎实的生命力,以及一个地方真正的风土人情、烟火气息。而过去,云南的相关作品比较局限于情景喜剧,这种模式今后要得到改变。方言剧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只拍给某一个地域的人看”,而是要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观众,展示某一个地区的文化与风貌,这个目标的实现其实不主要依赖方言的使用,而是更依赖一个好的故事。地方文化是中国宝贵的财富,荧幕上不应该只有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也不应该只有一种语言。要讲好昆明故事、云南故事,也许可以从用昆明方言、云南方言来进行讲述开始。 (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

编辑:戴至荷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