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绿色新风润春城 文明祭扫树标杆——昆明市清明节殡葬改革与生态祭扫工作纪实
昆明信息港    04-07 17:20:52

微信图片_20250407170430

春城四月,万物清明。 今年清明节期间,昆明市统筹推进殡葬改革与祭扫服务升级,交出了一份“安全有序、绿色惠民、群众满意”的答卷。全市265个殡葬服务机构累计接待祭扫群众132.9万人次,一幅生态与人文交融的清明画卷在春城徐徐展开。

统筹联动,筑牢平安清明坚实防线

为营造“平安、文明、祥和”祭扫氛围,昆明市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应急值守、信息报告等制度,指导调度清明祭扫工作。4个包片挂联工作组以“四不两直”全覆盖开展督导检查,指导完善应急预案,现场反馈问题,督促立行立改。

同时,积极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围绕“逝、殡、葬、祭”等环节,凝聚各方力量,大力推广敬献鲜花、绿化植树、集体共祭、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全市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340余场次,深入推动移风易俗,让文明祭扫理念深入人心。

据了解,全市民政系统相继推出“1+16+N”等多项便民措施,积极引导群众错时错峰祭扫。清明期间,全市265个殡葬服务机构组织5.89万人次参加服务保障工作,累计接待祭扫群众132.9万余人次,车辆30.7万余辆,协调昆明公交开通9条扫墓专线直通车,选择乘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比例达18.4%,较2024年增长66.4%,公共交通客流提升,绿色出行成为新风尚。

移风易俗,低碳祭扫蔚然成风

昆明市着力优化“云端、人文、个性”祭扫服务。一方面,积极为群众提供“云端”祭扫服务,让人们能在虚拟空间为已逝亲人献鲜花、写家书,寄托无尽哀思,总计6.4万人选择线上祭祀。

另一方面,通过增设服务窗口、便民绿色通道、医疗服务点等便民服务区,不断提升“人文服务”水平。殡葬服务机构还延长服务时间,优化服务流程,强化人文关怀,增设便民服务台和文明祭祀区,全天候免费提供便民服务车、药品、饮用水和祭扫工具等,为群众打造优质、高效、便捷、温馨的祭扫体验。

此外,多元化拓展“个性服务”,为市民提供时空信箱、书写寄语卡、鲜花祭故人等多项便民举措,优化敬献鲜花、系黄丝带、网络祭祀等文明祭扫模式。提供线上业务办理、预约代为祭扫服务0.4万余人次,赠送鲜花7.7万余束、寄语卡及黄丝带3.2万余份,多元化保障与多样化祭扫方式赢得群众广泛认可与好评。

微信图片_20250407170355

生态惠民,绿色殡葬开拓新径

昆明强化“协同、惠民、生态”工作举措。市民政局联合文明办印发《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全市开展5场“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宣传活动。各殡葬服务机构制作张贴350余张文明祭扫海报,悬挂0.2万余条宣传横幅,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相关内容6.7万余次,现场发放4.3万余份宣传资料。

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宣传优势,殡葬服务机构通过微信公众号、工作群等发布网上祭扫、鲜花祭扫等内容,各类媒体累计宣传报道96期,使“文明追思,新风清明”理念深深扎根于群众心中。

积极推进殡葬惠民利民,突出抓好惠民殡葬。将切实减轻群众殡葬支出负担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举措,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耕地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出发,不断健全完善惠民殡葬和生态安葬奖补政策。目前,各县(市、区)均已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并积极推动殡葬服务机构合理减项降费,让群众切实受益。

大力提倡节地生态殡葬。将清明作为传递亲情、弘扬美德、传承文化的重要契机,积极推广低碳祭扫和生态安葬,推动厚养薄葬、移风易俗新风尚。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节地生态安葬新模式,指导各殡葬服务机构陆续推出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骨灰深埋等多样化节地生态葬法。清明期间,有189名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

昆明清明祭扫的显著变化,彰显出城市文明程度的大幅提升。当生态理念融入传统习俗,便民服务温暖追思旅程,春城正以创新实践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下一步,昆明市将进一步完善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措施,推动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持续深入推进全市殡葬改革工作,让文明新风尚在传承文化根脉的同时,守护好生态底色。 助力昆明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昆明信息港)

编辑:上官艳君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