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不让“卷”的时候,该怎么办?
最近,“高中双休”的风潮席卷了全国多个省市,广东、江苏、湖南、浙江、安徽等地不少高中纷纷宣布停止周末返校,甚至实行覆盖高一至高三的双休制度。这一变化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卷”得停不下来的学校和家长来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地方,让学生报名“自愿”参加周末的学校托管成为了变相补课的掩饰方式;有的则将双休改为“大小周”——单周校内开放自习,双周离校休息。总之,“学习时长军备竞赛”并未因教育部的一纸通知,就自此偃旗息鼓。相反,从4月底开始,不少学校开始阳奉阴违、频频试探,双休的风刮着刮着,似乎越来越小。
周末双休,本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但在高中却遇上了落地困难,这固然可以归咎为家长们的焦虑和压力以及学校只看升学率等老生常谈,但一项政策要想落实得好,充分考虑各方的顾虑,通过配套措施解决相关问题,本就是应该的。比如,高中双休后,课外机构补习费用和一对一家教费用太高,家长难以承受就是一现实问题,在有的补习机构推出“深夜冲刺班”,校外补习班价格水涨船高时,有些本不想“卷”的家长可能都得被迫加入。这一方面说明,一些地方高中阶段违规补课的顽疾在政策高压下,还是能不断变换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学校补课至少能省去高昂的校外培训费用,还能让孩子处于可控的监管之下,家长们的这种认知,很大程度上成了当下“高中双休”的最大阻力。因此,须在相关配套措施和观念引导方面对此着力,让更多的家长站到支持“高中双休”一方。
从政策层面来说,一方面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假期私下补课和教培机构乱涨价,确保教育培训的公平性和公益性,另一方面,要想办法平衡教育资源,至少要让偏远地区也能接触到优质资源,尽量避免出现以学习时长来弥补学习质量的客观需求。同时,不能让部分钻空子的学校引发矛盾,要在省级层面统一落实,避免省内政策不统一引发不公和破窗效应。从学校层面来说,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尽可能抚平家长的焦虑情绪,对家长如何在周末帮助学生劳逸结合给出指导性建议,合理地规划好每个学生的周末时间。当然,在“分数至上”的认知在社会上仍然广泛存在时,家长们的焦虑不会一夜清零,需要长久的各方努力,从社会认知、职业待遇、就业路径、成长空间等各方面都需要改变,非一时一日之功。但这一切的努力都基于人们一个朴实的愿望:让孩子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美好未来的基石应该从让孩子们能享有正常的双休开始。(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