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乡村,有新的“炊烟”升起——不是司空见惯的农家乐,而是特色鲜明的窑烤面包店。柴火窑燃烧正旺,面包滚烫飘香,漂洋过海的窑烤面包,在昆明乡村大地落地“开花”。它们是乡村振兴的新方式,还是农文旅融合的新动向?循着柴火味,我们探寻乡村面包的门道。
小面包带动大业态
近日,连续降雨后,大山深处的乐居村云雾缭绕,中午来到村里,仍感到些许凉意。
在村口的“九犀手作面包”,“70后”赵皓帆已经在窑炉前忙活了一阵,烤了几炉面包,额头上挂满汗水。凑近窑炉口,依然能感受到里面的高温。
6年前,辞掉上海西点房技术培训的工作,回到昆明,赵皓帆和合伙人决定在乡村开面包店,方向选对了,店开在哪里?
他们探寻昆明周边的村子,寻找合适的地方。有一次,他们偶然经过乐居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村子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其中还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屋。“当时的第一反应,这就是我们想要的风格,散发出的就是那种自然和人很和谐的味道。”更令他们欣喜的是,村里的山泉水软硬度刚刚好,很适合面包制作,村旁边还有大片果林,每年修剪下来的果木,是烤面包的理想材料,可为面包带来自然果香。于是,门店的选址就这样敲定了。
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把村口破旧的杂物间收拾改建,做起咖啡、饮料,再加上独特的窑烤面包,半年后,“养在深闺”的乡村面包店,靠着网络“自来水”流量,悄然走火,成为拍照打卡新目标。
暖黄色的灯光洒在一个个喷香饱满的面包上,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品一品这滚烫的面包。“尽管阴雨绵绵,我还是驱车几十公里,来吃一口冒着热气的面包!”张女士兴奋地说。
“想获得消费者认可,需要真正的热爱和专业,用心制作产品。”赵皓帆介绍,窑烤面包可以说是面包界的“高定”,大部分采用无糖无油配方,经过12小时至24小时低温慢发酵,移进窑炉用果木烘烤。窑炉内的温度高达600℃,能让面包表皮瞬间结壳,在短时间里锁住水分,最大程度保留食材原来的风味,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蓬松柔软。一口下去,麦香中有淡淡的烟熏味。
在传统欧包的基础上,赵皓帆和合伙人充分挖掘云南丰富的食材,将地域特色融入面包制作中,每周会推出1—2款新品,并根据时节和顾客反馈进行菜单轮换。比如,店里最受欢迎的花椒叶酥皮菠萝包,就是“云南基因”的创意面包。
“当地花椒树众多,我们将新鲜采摘的花椒叶经过晾晒、清洗、筛选、烤干、揉碎等多道工序,融入菠萝包的酥皮中,清香、微麻的口感,为传统面包增添了别样的风味。”赵皓帆说,这些依托本土自然资源打造的特色产品,形成城市连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花椒叶酥皮菠萝包深受顾客喜爱,不仅在店里畅销,还通过线上平台走向全国各地。
窑炉里的火越烧越旺,客人也越来越多。遇上周末节假日,日销面包超过400个,生意比城里还热闹。小小的面包店还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瑜伽、茶咖、手办等新业态兴起。
“新农人”生意旺,“老农人”也坐不住了。厨艺不错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让游客直呼吃出了“妈妈的味道”;年纪大的村民摆起摊子,除了炸洋芋、腌菜,还卖起山里产的野菜、野果,问价的人络绎不绝。据统计,目前乐居村旅游从业人员约有2000人,占到全村就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人均年收入超30000元。
“面包+”玩出新花样
窑烤面包还与研学结合,带来更多惊喜。
在安宁市县街街道雁塔村,瓦猫窑面包店借助山村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推出“面包+研学”活动,不仅面包销售火爆,遇到周末节假日,研学位也是一位难求。
近年来,作为昆明6个“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村”之一,雁塔村进行了改造。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村里闲置的土地、农房开始流转,腾出了发展空间,也吸引了郑兵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郑兵看到了古村落的潜力——自然风景迷人、人文底蕴深厚,如果好好打磨,山野农家也可以魅力无限,再点缀上年轻、时尚的业态,不愁村里没游客。
经过考察,郑兵决定开一家面包店,村里给了他长达十年的免租期。半年后,破败的猪圈“改头换面”成了一家面包店,也有了新名字——瓦猫窑,主要烤制欧式、法式面包,兼卖瓦猫、咖啡,房屋构造、装修风格别具一格,院子里随处可见多肉墙、小陶罐、瓦猫,甚至窑炉也是瓦猫造型,颇为吸睛。
2024年下半年,在面包店经营的过程当中,郑兵又洞察到新商机。他发现,很多带孩子的游客,找不到给小朋友玩的地方。郑兵把面包店对面一个更大的院子盘了下来,经过一年的装修和布置,今年3月份,“好好玩”小院子正式与游客见面,一开业就吸引众多顾客,家长带着孩子体验捏瓦猫、做陶瓷,还可以体验印刷非遗甲马、做木工等好几种手工。
眼下,郑兵又谋划着租下隔壁马厂村水库旁的一个小屋子,把它打造成面包房。游客手捧面包,配着咖啡,坐在休闲椅上,牛羊吃草,落日远山,尽收眼底。一旁,柴薪在窑炉里噼啪作响,空气中弥漫着阵阵香甜。
提到成功的秘籍,郑兵说,很大程度源于雁塔村开启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陆续突破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业态贫瘠等困境,自己则抓住了乡村文旅的“风口”。
从2019年起,打通“断头路”、拓宽狭窄路、提升破损路,喜提双车道、5米多宽的进村公路,雁塔村出入更便利了。郑兵的“好好玩”小院子办起研学课、亲子游,拉来蹦蹦跳跳的城里娃;光顾村民许成薇摊位的外地客人更多了,忙乎一天也有300多元的收入……
目前,村里已有3家精品民宿和多个农家乐,每逢节假日、周末总是客满。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雁塔村的客流量近2万人次。
打通了道路,游客会不会来得快,走得也快?雁塔村党委副书记赵文勋一点也不担心,他说,现在的雁塔村人气火热、“黏性”十足,先后举办了村BA篮球赛、梨花节、采摘节、动漫展、梨叶节等大型活动,打造年轻业态,游览项目更多、体验更丰富,更能留住客人了。(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