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德,团结到底!”——不朽誓言,是刻入山河的如磐初心,更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极大激励和鼓舞了云岭各族干部群众,指引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一年来,普洱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誓言、感恩奋进,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凝心铸魂,积极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以实际行动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进展。
70余年沧桑巨变,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民族团结佳话,更见证了新时代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篇章。
凝心铸魂
让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永远鲜亮
“我们各民族的代表,永远牢记嘱托、一心向党、感恩奋进、爱国奉献,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誓为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此誓。”
2025年元旦,一场特殊的新年庆祝活动在普洱民族团结园举行。上午9时,在新年升旗仪式后,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岩克姆领誓,其余盟誓代表后代及当地各族群众身着盛装,在誓词碑和国旗的见证下,再次庄严起誓,传递边疆各族群众永远心向党的信念。
时光流转,誓词碑精神始终在这片土地代代相传。
当好“收信人”,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普洱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市一切工作的“根”和“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为系统推进重要回信精神落细落实,普洱出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相关文件,明确工作部署和组织保障。实施“铸魂、堡垒、头雁、先锋、稳边”五大工程,精心打造“一市连三国”边疆党建长廊,全面推进党的民族工作体系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牢记誓词铸忠诚 团结奋进兴边疆”等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打造“誓词碑”“景迈山”等特色宣讲品牌,普洱民族团结故事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普洱民族团结园一年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数超10万人次,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引领力持续提升。“做好民族工作,没有比誓词碑上‘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这句誓言更有高度、更加深刻的了。”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民族博物馆馆长杨麟介绍,一位前来参访的民族领域专家的评价,成为不少参访者的深刻共鸣。
共建共享
展现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新气象
2025年上半年,普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排名全省第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2%,分别排名全省第1位、第3位、第4位……一组亮眼数据折射出普洱今年发展的奋进之姿和良好势头。
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普洱提出,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奋力走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聚焦乡村振兴,在以发展促团结上有行动——推动优势产业全链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咖啡生豆精品率提升至36.3%、精深加工率提升至50.2%,实现咖啡综合产值85.1亿元,3年增长3.1倍,推动普洱咖啡香飘世界。坚持“三茶统筹”,高端窖藏茶、大众口粮茶两条腿走路,实现茶叶规上工业产值12.5亿元,增长15.2%。围绕增量提质,做大做强牛油果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牛油果基地。大力发展绿色休闲食品,推动佤味牛皮、宁洱糕点等地方传统特色美食精致化、精品化、休闲化、规模化发展,实现规模以上绿色食品行业产值59.9亿元,增长31%。
聚焦民生福祉,在补齐短板上出实招——市财政8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建成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硬化路、邮寄快递、5G网络全覆盖;成功创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省级试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编外校长”参与薄弱学校办学管理成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大力推进“三医”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市域“三医”数据融合共享。
聚焦生态文明,在建设绿美家园上见成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8年评定为优,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6.2%。全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发布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发行全国首支绿色发展基金。全市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证书数量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景东彝族自治县和景迈山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县(区)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要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生活幸福安康。
全面推行“334”利益联结机制,以一颗牛油果引领共富发展之路;盘活资产、激活动力,形成推动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曼海经验”;打造“普洱咖啡工”“佤山歌舞者”“景迈茶人”等一批全国、全省劳务品牌……实践中,普洱把促进各族群众持续增收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大力推进“微招商”、“招小商”,推动农村分散资源聚集化、模糊产权明晰化、集体资源市场化,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分享稳定收益。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7元、增长6.3%,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创新实践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水平
“要想生活过得好,边境线一定要守好。”这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芒信村允软村民小组群众最近几年的体会。
近年来,允软村民小组党支部以支部引领创新实施班户“四联机制”,即按照“居住相邻、便于管理、易于集中、利于活动”的原则,每10户左右农户划分为一个“班”,由各班班长带头,制定职责清单,推行班户“联建”“联防”“联保”“联惩”四联机制纳入《村规民约》,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带领群众积极守边护边、共谋发展。这一实践正是普洱扛牢为国守边政治责任,提升边疆治理能力水平,积极构建“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新格局的又一成果。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强调,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
“普洱市与越南、老挝、缅甸相连,民族、宗教、边境等问题相互交织,守护好边疆、发展好边疆是普洱的神圣使命。”普洱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与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重要回信精神结合起来,当好“收信人”、做好“答卷人”,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普洱作用、贡献普洱力量。
普洱坚持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认真做好民族政策法规“立改废释”工作,颁布实施各类条例53部,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今年5月,《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正式实施,以民族立法形式守护民族团结根脉,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立足强化基层治理,普洱整合各方资源、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创新,实现民族事务网格化服务管理,各族群众对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工作的满意度达98.93%。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突出示范引领,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有效加强了源头治理。聚焦坚持强边固防,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边防”和“五级段长制”,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精准管理模式,9个村成功创建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西盟佤族自治县力所乡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平安边境模范乡镇,各族群众共守祖国疆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积极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高质量建设44个边境幸福村,协调推进边境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把人留住、把边守好。目前,全市边境村常住人口增加7847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9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回声愈发清晰有力。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未来的引领,激励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继续团结奋斗,更好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故事。(云南日报 记者瞿姝宁 胡梅君 沈浩 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