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明市博物馆受邀参加“缅怀先烈|庆祝国庆大中小幼同上一堂音乐思政大课”主题活动
昆明信息港    10-01 21:34:50

活动现场(供图)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江枫 通讯员任传振 王兴民 9月30日,昆明市博物馆受邀参加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缅怀先烈|庆祝国庆大中小幼同上一堂音乐思政大课”主题活动。

云南民族博物馆高级讲师刘桢为大课主讲人。她以清唱聂耳作曲的《飞花歌》为引,从创作背景切入主题,缓缓展开,娓娓道来,细致描绘了聂耳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将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她说,这首诞生于1934年的作品,不仅是对底层民众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一面折射时代命运的镜子。她还通过展示历史影像资料,将歌曲中“春去秋来花谢花开”的意象与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殖民压迫、民生凋敝相映衬。

刘桢授课现场(供图)

刘桢深入剖析了聂耳思想转变的关键历程,解答了聂耳为什么会逐渐从“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理念,转向“艺术为人民”的实践道路。结识田汉后,聂耳受到革命思想的深刻影响,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他以一名革命战士的觉悟,将音乐作为“为大众的呼声”“为群众的呐喊”的重要载体。《卖报歌》《开矿歌》等作品的创作,正是他践行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这些歌曲不仅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更成为唤醒民族意识、鼓舞抗日斗志的有力武器,体现了那个时代文艺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在创作实践层面,聂耳开创性地将革命理想与音乐艺术融合,《毕业歌》《开路先锋》进一步展现了聂耳音乐的革命感召力。这些作品以激昂的旋律和富有战斗性的歌词,激励着那个时代的青年一代,歌曲中“炸毁旧世界,开辟新道路”的革命豪情,成为引导青年投身救国事业的精神火炬。

授课现场(供图)

授课中,刘桢通过组织师生同唱革命歌曲,使这些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师生们在歌声中深切感悟到作品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历史与当下形成有机联结,持续为新时代青年提供着精神滋养。

认真听讲(供图)

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国家命运悬于一线,田汉与聂耳携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承载着民族气节的战歌,如惊雷般划破沉寂的天空,迅速响彻神州大地。歌曲中迸发的力量,不仅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烽火,更成为中华民族救亡的号角。

当刘桢讲至聂耳不幸早逝时,整个教室气氛肃穆。最后,刘桢邀请全体师生起立,一起唱响《义勇军进行曲》,在共同的音乐体验中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

师生齐唱《义勇军进行曲》(供图)

本次授课以聂耳的生平与创作为主线,从红土高原的孕育与时代的呼唤(1912-1930)、上海滩的淬炼与文艺的旗帜(1930-1932)、入党后的喷薄与救亡的最强音(1933-1935)三个阶段,展现了聂耳的成长历程与艺术天赋,使学员们对聂耳的艺术成就与精神内涵有了更立体而深刻的理解。

刘桢的授课,不仅阐释了艺术家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更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统一抗战的伟大旗帜下,云南各族儿女共赴国难的历史画卷。从滇缅公路的艰苦修筑,到滇军将士的英勇出征;从滇西抗战的浴血坚持,到驼峰航线的生死穿梭;再到南洋华侨机工的无私奉献……串联起来的历史片段,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的团结精神与家国情怀。

认真听讲(供图)

这样的课程设计,让学员们得以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深刻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紧密联系,体会到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共生关系。这既是一堂生动的艺术教育课,更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励着当代青年继承先辈精神,在新时代续写爱国奉献的壮丽篇章。

活动现场,师生频繁互动,踊跃提问,积极分享自身的学习感悟。与会教师表示,这样的“音乐思政课”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边界,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喜欢的方式传递红色精神,比单纯的讲解更有感染力,是一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实践。

学生提问(供图)

主题活动由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青团西南林业大学委员会、西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部、小学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盘龙区东华幼儿园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尹仑主持,陆军边海防学院(昆明校区)蒋勇教授作为与谈人。

西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洪涛课后与学生交流听课心得(供图)

西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初一班主任钟笑丹老师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成长智慧(供图)

在昆明市博物馆与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思政课共建合作中,双方不仅积极参与对方举办的各类活动,还在项目申报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索。通过馆校联合课题申报机制,双方不断深化在学术研究和博物馆文化领域的合作,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据悉,在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指导下,双方于2025年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普及项目等多项重要课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师生合影(供图)

基于前期合作奠定的坚实基础,双方将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交流,促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共同开发大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优势,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互动教学模式,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吸引力。通过组织实地调研、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多元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一系列创新举措,将进一步完善馆校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续动力。

编辑:张玉玲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