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宜良县以“123”工作法推进全域全业全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昆明信息港    10-11 07:29:21

近年来,宜良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融入创建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采取“123”工作法,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打造行动。同时,围绕“融荣与共 和合宜良”主题,以创建工作新成效,助力昆明市新一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

紧扣“一条主线”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础

强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求,立足宜良县实际,印发实施相关工作方案,调整充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全域全业全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聚共识,巩固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印发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校(行政学院)、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学习计划,通过各类培训班培训党员干部2000余人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3期,培训党员干部500余人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学校”宣讲活动 2 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十进”宣传活动20余次;运用宜良融媒App及“宜良之窗”“宜良统战”微信公众号等5个县级主流宣传平台,宣讲宜良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好故事10余期。

抓落实,印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重点,以业务培训会、工作推进会、互观互检等形式,开展现场观摩调研活动2次、部署会议3次、专题培训2次,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考察学习。对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安排、落实,各创建成员单位按时报送工作开展情况。

抓实“两个纳入”

推进全域全业全民参与创建

发挥“两个纳入”监督考核作用,促进创建责任落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巡视巡察、年度目标“大赶考”和“当好排头兵”高质量发展大竞赛;建立共创联动、监督检查等责任落实机制,增强全域全业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责任意识,按季度通报各单位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

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提质扩面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发挥测评指标体系“指挥棒”作用,把创建重心下沉到基层,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锋”评选活动作为“五个先锋”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争取中央衔接资金500万元,实施耿家营乡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乡镇工程建设,打造种在大地上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品牌。

引导各界人士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建成宜良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荣与共实践中心,在8个乡镇(街道)设置分中心;组建“民族团结进步企业联盟”,110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百企兴百村”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实施“三个行动”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印发多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施方案,广泛开展群众性交流活动和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不断增进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

实施“旅游+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培育和建设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樱花谷、冬林苑、宝洪茶山、麦地冲、两红两湾等旅游景区,举办山后樱花节、宝洪茶祭茶节、三角梅文化节等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6次,让游客在观赏美景、体验文化的同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旅游景区成为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理念的载体。

实施“绿美+民族团结进步”行动。以“绿化家园、美化乡村”系列主题活动为抓手,举行“植此青绿绿美宜良”主题活动35次,引导各族群众结合实际绿化庭院,在庭院装饰上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元素,种植民族团结进步石榴树。

实施“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行动。印发实施贯彻落实“石榴红”工程行动方案,争取省级民族宗教专项资金15万元,实施宜良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挂牌一批“石榴红”阵地,包括石榴红家园4个、石榴红驿站4个、石榴红工作室3个、石榴红研学基地3个、石榴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石榴红非遗教育基地1个、石榴红书屋2个;打造各民族文化交流共享平台,组织各族青少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主题活动2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书画展活动3次。

在今后的工作中,宜良县将突出主线引领,建立健全宣传体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充分运用新媒体宣传宜良好声音、好故事,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在全县中小学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充分发挥测评指标体系“指挥棒”作用,着力深化创建内涵,围绕创建主题主线发力,加强创建工作业务培训和责任细化,在创新创建载体上下功夫,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认真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制定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实施方案,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活动平台,常态化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联谊活动,增进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昆明日报 记者徐剑

编辑:文丽荣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