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昆明市开展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以来,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滇中新区时刻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谆谆教诲,严格落实“必须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这一根本要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一重大任务,始终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兴城、产城融合”发展思路,把握创建方向、突出创建主题、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提升创建水平,逐步形成具有滇中新区特色的创建模式。
思想引领
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
强化理论武装头脑。新区充分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工委会、主任办公会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脑入心。
强化民族工作主体责任落实。按照省、市工作安排,印发《云南滇中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云南滇中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以新区党工委领导班子为成员的云南滇中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滇中新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强化基层民族工作干部培训。积极组织各街道、社区干部观看“道中华大讲堂”直播,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学习培训会、云南省行政执法培训,认真研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手册》《云南民族工作回忆》等书籍,提升基层民族工作干部能力素质。
聚力铸魂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印发《云南滇中新区开展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实践方案》,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挖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滇中新区优秀党员匡继新同志事迹,营造“典型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的浓厚氛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各民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政府机关、政务大厅、建筑工地、社区、主次干道等点位,通过广告牌、宣传海报、LED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公办学校教师持普通话相关证书上岗;在滇中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医院、机场、银行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
同心共富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阿底”在彝语里意为“美丽的地方”。多年来,一代代当地彝族儿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在阿底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蜂。秀丽的山水风光、优美的自然环境、山中种植的黄精等中草药,让阿底的蜂蜜特别香甜。但受交通因素影响,村里的蜂蜜藏在“深闺”无人知,加上村民靠祖辈口口相传的养蜂手法,一年只能收割一次,产量极低。
2021年初,35岁的付文琼当选新一届阿底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后,注册了名为“阿底蜂婆婆”的短视频平台账号,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阿底。她深知,单打独斗的蜜蜂养殖与蜂蜜销售远不及合作社的力量大。依托资源环境优势,借助专业社会力量,阿底社区正式成立阿底青源农业合作社,邀请专家进行蜂蜜养殖培训,并拓宽销售渠道,647名社区居民因此受益。
阿底人的“甜蜜事业”,是滇中新区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走出增收致富新路子的一个缩影。
聚焦党建引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滇中新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掘乡村经济增长点。重点围绕总部经济、农文旅融合等多种产业模式,盘活社区资源,探索“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腰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为各族群众创造就业环境。滇中新区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招商引资的各个环节,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威海、山东、深圳等地,拜访北京农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中国东方航空设备集成有限公司、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机构,吸引企业入驻滇中新区,进一步提升吸纳各族群众就业的能力。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滇中新区紧盯涉民生高频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持续抓好街道赋权工作、加强省政务服务平台各业务系统的应用推广、优化便民服务事项逐级审核办理流程、编制系统操作和业务指南等方式,多措并举提高审批服务效能、疏通阻碍办事堵点,做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紧盯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工作,按照“精细服务”要求,打造“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落实落细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开展优惠政策推送14批次,涉及14261户纳税缴费人,推送成功率99.94%。
水乳交融
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滇中新区大力实施人才建设战略,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严格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推进“人才飞地”建设和“人才特区”建设、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人才计划申报、做好人才服务管理、拓展线上人才服务、促进拆迁居民就业等方式,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为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
稳步推进拆迁安置工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滇中新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拆迁安置工作中切实兼顾群众利益,做到依法、公正、公平,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和谐安置、取信于民。
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展示云南独特风土人情。滇中新区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打造的“长水大舞台”“金色长廊”等文旅推介平台,通过“国际+国内+云南特色”相结合的品牌布局,为旅客集中展示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文旅资源。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滇中新区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尽责,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月、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月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各民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此外,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昆明日报 记者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