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举行联组会议,对市政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情况进行专题询问。此次专题询问也是新修订的《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实施后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首场专题询问。
依新规细化优化监督方式
专题询问会议开始前,出席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联组会议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与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员已提前到场落座。9时,一场紧紧围绕市委决策部署、聚焦“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紧扣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的专题询问正式开始。
今年是昆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的收官之年,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市委决策部署和《办法》要求,年初已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工作作为今年监督工作的重点,计划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和开展专题询问,并进行现场满意度测评,将通过人大持续有力的监督聚焦发现问题、厘清思路办法、督促整改落实,助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最新实施的《办法》已经把实施专题询问的步骤调整优化为确定专题询问选题、制定专题询问工作方案、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召开专题询问会并对问题答复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跟踪监督、对专题询问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等6项。对此,为找准问题,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专题询问前,采取市、县两级人大联动同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研。7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还组成视察组,围绕农村厕所、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管护机制健全等重点内容进行实地视察,听取工作汇报。此外,电话访谈咨询32名农村基层人大代表,组成3个暗访组深入6个县区24个村庄开展明察暗访,全面收集意见和建议,掌握真实客观情况。在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筛选研究,确保询问问题紧扣主题、直击关键、切中要害。
专题询问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本次专题询问严格按照《办法》相关规定,采取“一问一答一测评”的方式进行。
专题询问会议现场,9名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从农村垃圾处理、滇池流域外农村污水处理、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乡村规划管控、村容村貌提升美化等方面提出9个问题,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市管理局等8个市级部门到会应询。出席会议的42名常委会组成人员逐一对9个询问问题答复情况当场进行满意度测评。经测评,9个询问问题的测评结果均为“基本满意”,这在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历次专题询问中还是首次。
“为保证这次专题询问的质量和效果,问出部门平时的工作状态,会前,我们只向应询部门明确了专题询问的主题、范围和方向,同时要求回答问题时不允许照本宣科,原则上脱稿。”市人大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说,这次专题询问就工作推进落实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真正问出了群众心声,问出了“辣味”,问出了下步工作的思路、办法和举措,体现了专题询问的严肃性、权威性,增强了人大监督实效。
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通过这次专题询问也能看出,在回答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问时,部分应询部门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对情况不是十分熟悉,存在针对性逻辑性不强,过于强调客观原因,对下一步工作思考不足,措施不明确、不具体的情况。”会后,市人大常委会也对昆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结果对市政府给出通报。
针对此次专题询问暴露出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办法》规定,将确保专题询问在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刚性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并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围绕满意度测评结果,研究梳理存在问题,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短板弱项和专题询问环节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形成整改工作方案。同时,建议聚焦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点工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强统筹领导,扎实推进问题整改落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质量,努力打造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为实现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昆明市“六个春城”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
“专题询问只是手段,督促问题整改、推进工作才是最终目的。”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市人大常委会将按照《办法》和全链条闭环式监督工作办法的规定,持续跟踪监督市政府研究办理审议意见情况,并对市政府整改落实专题询问问题及研究处理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审议意见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确保监督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