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预测,到204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4.02亿。然而,“老年”并不等同于“衰老”,而是人生中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新阶段。他们是见证过潮流的一代,从过去的卡拉OK,到如今流行的复古风、新中式;他们是经历过变革的一代,从上改革开放,到如今的互联网经济。尽管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但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今天的老年人,展现出的生活面貌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加精彩。不畏老、坚持学,正是他们走向美好人生下半场的第一步。
开场即“巅峰”
无论年轻或年老,人们大多向往热热闹闹、有滋有味的生活,老年人也渴望找到一个场所,承载他们对晚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如今,他们在“学堂”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新大陆”。
昆明老年大学2025年春季招生季出现了一个奇妙现象:279个班级、超过1万个学位,在1分钟内被一抢而空。这里聚集着平均年龄63.1岁的学生,最年长者90岁,最年轻的则刚跨过50岁的入学门槛。
这个学堂,有每年150元的普通课程和300元的小班制教学。推开教室大门,一群脸上带褶、眼里带光的“学生”,正挺直腰板坐在课桌前,他们专注地记录着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就怕遗漏分毫;无论天气如何变化,他们从不缺席。
老年人为何对上学如此热情?昆明老年大学校长王莉坦言,首要原因是满足学习需求,跟上时代步伐。其次,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摆脱退休后的孤独感。更深层次的,则是弥补人生遗憾和传承文化的情怀。
“60后的老年人更善于积累知识,更喜欢思考。”王莉说,新一代老年学员正在重塑老年教育的面貌。早年开的声乐、舞蹈等热门课程依然存在,但教学深度已发生质的飞跃——老人们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兴趣培养,而是追求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深度的文化理解。
目前,昆明已建立起“市—县(区)—街道—社区(村)”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全市由老干部局主办的老年大学共15所,分校94所;社会办学的老年学校达498所,在册学员超过10万人次。这套体系让老年人能够在家门口就满足学习需求。
今年刚报上名的学员潘先生欣喜地表示:“退休后最怕与社会脱节,现在步行15分钟就能到社区老年学校,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在昆明,许多老年人热衷于学习传统技艺、研究民族历史,希望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传递给年轻一代:葫芦丝、云南历史文化、民族民间舞等特色课程,将本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教学;花灯唱腔班,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新开设的昆明城市文化课程,更成为连接个人记忆与城市历史的纽带。
75岁的展鸿文说,年轻时忙着工作养家,现在终于有时间深入了解这座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城市。每次上课,都像在重温自己的青春岁月,又像在开启一段新的生命旅程。
人生不设限
老年大学的氛围与社会上的辅导班不同,他们是主动走进教室的,年轻与否、天赋与否、学成与否在热情面前统统不是问题,于他们而言,兴趣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遇见了就开始,没有“合适的年纪”这一说。
退休之后,张梓言和闺蜜相约报了老年大学,为了能报上名,她们还特意定上闹钟,彼此打电话提醒。她们期待着每周在教室里相遇,她说“每进步一点,都有进步一点的欢喜,兴趣所至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学得也轻松自在”。
如今,不再是朝九晚五的节奏,她把时间安排得更充实。“活到老,学到老”,对他们而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你有没有发现,爱学习、经常走出来的人,和总待在家里的气质不一样?那是一种从内而外的自信,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她说。
在老年人的眼中,年龄并不是学习的障碍。“文化没有代沟,它传递给你,也传递给我,只看你愿不愿意接收。”官渡区关上中心区社区老年大学学员杜女士说,“当我们都在吸收同样的文化时,不分谁老、谁年轻。我们不是在老去,我们是在重新认识自己和这座城市。”
关上中心区社区老年大学里,开设了40余门课程,除了传统的音乐、绘画、舞蹈外,《红楼梦》赏析、化妆及服饰搭配、家庭收纳等新课程也特别受老年人“待见”。在《红楼梦》赏析课上,大家说着自己的见解,时不时还朗诵一下原文,声情并茂;在家庭收纳课上,老人一边学习空间规划技巧,一边分享自家的收纳经验;化妆与服饰搭配教室里,镜子前坐着认真描眉的阿姨,彼此交流着“这个颜色更显气色”……无论走进哪间教室,都洋溢着温馨欢愉的学习氛围。
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发强烈。“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老年人走进课堂,为晚年生活“充电加油”。
依旧热辣滚烫
“咚嗒部落”是一间扎根于昆明的架子鼓音乐工作室。创始人李永华说,现在有500多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最远的来自齐齐哈尔,他们的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
别看这些叔叔阿姨在生活中朴实无华,可一旦鼓槌握在手中,整个人瞬间神采飞扬,热辣滚烫的“摇滚老年”气场全开。
李永华说老年人学架子鼓,可不是凭着一腔热忱就能搞定的,为了克服老年人记不住谱,跟不上节奏的痛点,他通过编口诀来帮助学员记忆节奏,跟着口诀下鼓槌。教室里,不仅看不到谱架,连复杂的音乐术语都听不到。学员们只需跟随他的口令,敲着敲着就能掌握技巧,一两节课下来,就能完整打出一首歌,成就感满满!
在这里很多老人是没有音乐基础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架子鼓的喜爱。80岁的张佳敏一头漂亮的银发,学习架子鼓不仅让她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更给了她生活的希望。12年前,儿子的突然离世让她的世界失去了色彩,直到遇见架子鼓 ,遇见了那群老伙伴,她才走出了生活的阴霾。“大家对我可好了,就像自家孩子似的。”张佳敏也是真心喜欢架子鼓,为了不掉队,她走路时都在用手指练习节奏,家里也备有一套架子鼓,遇到难度高的曲子,就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
“咚嗒部落”的叔叔阿姨们每天坚持练习,手上磨出了水泡,鼓槌也包了浆。但正是这份热爱和执着,他们登上了《星光大道》,也站上了“九九重阳”央视晚会的舞台。
其实,老年人的快乐特别简单,一点点的收获,就会让他们充满自豪。
打开抖音App,搜索“空姐奶奶”的账号,可以看到“空姐奶奶”的第一条视频作品发表于2019年,直至现在已经有1500余条作品,2.3万粉丝、39万点赞量。看着视频里优雅自信、穿着旗袍的“空姐奶奶”,谁又能想到她已经69岁了,而且每一条视频都是她自己拍摄剪辑的。
在一家咖啡店里,“空姐奶奶”徐金娥风趣地分享着自己的经历:“没想到老了老了,还成了‘网红’。”
徐金娥怎么也没有想到,退休14年后,她居然成了“网红”,并以“空姐奶奶”的身份活跃在短视频平台。
2019年,她与几位姐妹共同加入全国的“时尚奶奶团”,参加电视台节目、商业发布会,最终在昆明自立门户。6年来,她坚持用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账号内容从旗袍展示到文旅推广,从养生心得到社会热点评论,全部由她们自行拍摄、剪辑、配音。
“写文案、拍视频、剪视频,都是我自己学的。”徐金娥说,“看到有趣的素材,我就随手记下来。”除了手机,她的创作装备极其简单:支架、补光灯、麦克风,总投资不过200余元。“什么软件免费,我就用什么,”她笑着展示手机上的剪辑界面:“技术不是门槛,想学就能会。”
徐金娥的日程表排得比许多年轻人还要满:清晨写文案:、白天拍摄、晚上剪辑,周末还要参与公益活动。“养眼、养心、养身,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当你对世界保持好奇,世界自会回报你以青春。”她分享着自己的生活哲学。
“学习状态”是徐金娥反复强调的关键词。她不仅自学视频剪辑,还考取了高级营养师资格证,研究中式插花、色彩搭配和水彩画。“老年人若不保持学习,衰老会很快追上你。我们欣赏美、创造美,心态自然年轻。”
“空姐奶奶”一条参加央视节目的视频,收获了583万次点击。她在镜头前真挚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打动了无数年轻观众。对徐金娥而言,老年自媒体人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流量与收益,她更珍视的是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身份,希望能为屏幕前的年轻人鼓劲打气。如今,她走遍云南16个州市,参与民歌推广、反诈宣传、城市形象建设,将个人爱好转化为公共价值。她说:“闲着也是闲着,有事找我就去,这是一种平常心。”
或许,“老有所学”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此,它不是年龄的对抗,而是生命的拓展。从万米高空到方寸屏幕,变的是舞台,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学习的执着。当一座城市愿意为银发学子点亮课堂,当万千老人选择将晚年活成“学园”,岁月或许会带走青春的容颜,却无法改变那颗依然年轻、滚烫的心。
【短评】
老了,也很美
在话剧《暗恋桃花源》中,结尾有这样一幕:年过7旬的云之凡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江滨柳,他们回望一生,感叹岁月匆忙,且不饶人。云之凡轻轻一笑,说:“老了,也很美啊。”
“老”,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归途。尤其是我们的父辈,他们年轻时没有留给自己太多“自由”的时间,他们忙着操劳家务,忙着拉扯子女,忙着柴米油盐,辛苦了大半辈子。所以,我们常常安慰父母“辛苦一辈子,现在歇歇吧,过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如今,我们长大了,成了他们当年的样子;他们也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开启属于他们人生下半场的精彩。
他们半生风雨,归来仍是少年。哪怕歌声偶尔“跑调”,也要唱得酣畅淋漓;哪怕舞步不算“协调”,依然跳得热火朝天。年轻的坎坷,早已炼就他们不畏“失败”、不惧“挑战”的豁达。任何新鲜事物到了他们手中,凭着一股“这算啥”的劲儿,总能琢磨出个“所以然”来。
现在的老年人,其实活得特别“通透”。他们常说:“我们身体好好的,心态好好的,把自己照顾好,就是给孩子减压。”他们跳广场舞、上老年大学、结伴旅行,看似是在“找乐子”,其实那也是一种温柔的体贴——他们正努力把每一天过得饱满、明亮,不只是为“逗乐”自己,也是在“帮衬”孩子们。(昆明日报 记者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