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城脉》连载之昆明方言里的外来词
昆明信息港    10-17 09:07:29

昆明方言里有一些外来词,有的已经不用,如提起钱早就不说“得琅”了,短尺也不再叫“米达尺”。有的还在用,如时尚叫“摩登”之类。而昆明人如今告别时会说“拜儿”,就源自英语bye,也算“外来词”之一。

筇竹寺元代碑刻上的古天竺语

昆明筇竹寺的元代白话圣旨碑上有“地双”一词,指的是田亩。清代云南学者师范认为,当时昆明人以四亩田地为“一双”,属于“西域语”。他还引用金代诗人王庭筠的诗句“寺僧乞与山前地,招客行开四十双”为例,认为这个“双”来自天竺,即古代的印度。他还说:“滇西近天竺,故其方言云尔”。而早在《唐书·南诏传》中,就有“五亩为一双”的说法了(《滇系》)——若此说成立,那么这个田亩的单位“双”堪称千年前最早引进云南、昆明的外域来词了。早在唐代,大量古印度语随着佛教传入昆明,如菩萨、罗汉、阎王、魔鬼、报应、普度、姻缘等,都来自佛教,被称为“佛源词”,这个“双”是其中最有本土特色的一个。

近代“昆明话”里的“马街外语”

昆明方言里还有一些外国词汇,如钱叫做“得琅”,早先人们以为,这是个象声词,是点数金属钱币时发出的声音。又有人认为,这个“得琅”出自古波斯语,是古波斯人对钱币的称呼,是随着古西南丝绸之路和西域民族进入昆明的。还有人考证,“得琅”就是英语词Dollar(美元),是昆明人的“马街英语”音译的结果。

昆明人把新潮、时髦叫做“摩登”,出自英语的“modern(时髦)”,这和内地差不多。一般说“摩登”多少有点儿贬义,如烫头发叫“摩登头”,冷天穿得露叫“摩登不怕冷”之类。老昆明人把穿着漂亮也叫“摩登”:老人穿好了叫“老摩登”,娃娃穿好了叫“小摩登”——这里的“摩登”含义又正面一些。昆明人更把一种奶油烤饼叫做“摩登粑粑”,把“马街英语”和昆明方言糅在一起组词,又是一种创造。

近代以来,昆明方言接受了不少普通话中音译的“英源外来词”,如饮料coffee叫“咖啡”,座椅sofa叫“沙发”,计量gallon叫“加仑”,话筒microphone叫“麦克风”,床垫mattress叫“席梦思”,并一直用到今天。另外还有一些早年的“英源词”今天已经不用了。如vitamin原来叫“维他命”,如今叫维生素;violin原来叫“梵婀铃”,如今叫小提琴;penicillin原来叫“盘尼西林”,如今叫青霉素等。

昆明人打扑克,放弃叫牌权时说“派(音‘扒’)司”,后来放弃一件事也说“扒司”,这个“扒司”来自英语Pass,意思是“通过”和“通行证”、“入场证”等。后来“扒司”也简称为“扒”,甚至译为昆明话说“过”,意思都没有变。再后来又有延伸,打扑克时暗通信息、违规作弊被叫做“打扒司”,球场上传球则叫“扒司”等等。再用到日常生活中,放弃也叫“扒司”,或者简化为一个字“扒”:“你还想去?我倒是扒了。”打朴克翻倍叫分称“刀簸”,语音出自英语:double(翻倍);打朴克出主牌而赢叫“劁”,也叫“闯”,后者语音出自英语Trump(出主牌);比赛玩游戏被淘汰出局称“改目”或“改”,出自英语:game(竞赛),均属“马街”之列。

昆明话中的“马街英语”还有个“克珞米”,从英语chromium(铬)的发音而来,意思也一样。如镀铬叫“镀克珞米”等。昆明人还把公制单位的尺子叫“米达尺”,又出自英语量词meter(米)的发音,还有人说这是法语的发音。1914年,昆明石龙坝电厂建成后立了一块《商办云南耀龙电灯公司石龙坝工程纪略》碑,碑文中就说电厂引水渠“长千四百七十八密达”。此中“密达”,也是meter。1914年6月23日,《滇声报》报道“兵工厂仿造德国七米利步枪两只”,这个“米利”也是英语millimetre(毫米)的“马街发音”。直到20世纪末,昆明一些老工人还称毫米为“米利”。

昆明人于今把西洋人称做“洋老眯”或“老洋眯”,这个独创名词让许多人不知所以,大惑不解。后来有人考证出,“洋”是外洋,外国人都属“洋”;“老”是“老外”的“老”,“老外”是内地的说法;“眯”出自英语mister(先生)、misses(太太)和miss(小姐),昆明人称特嗲的女孩叫“嗲眯丝”。在“马街英语”里,洋人的mister、misses和miss发音开头都是一个“眯”,混进昆明方言,就叫“洋老眯”或“老洋眯”了。冒充“洋老眯”的叫做“假洋眯”——早在民国时期,昆明就有儿歌唱道:

假洋眯,假洋眯,

头戴外国帽,身穿外国衣。

手拿哭丧棒,咕叽又咕叽。

见着中国人,假充洋老眯,

见着外国人,嚇了哭兮兮。

近代昆明还有些方言词和外国人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大名鼎鼎的飞虎队进驻昆明巫家坝机场,把日寇飞机打得不敢露面。飞虎队员进城时,都穿着军用大头皮鞋,踏上昆明大街,“卡拉卡拉”直响,这大头皮鞋就被昆明人叫做“卡拉”或“洋卡拉”。飞虎队员还把交谊舞带进了昆明城,昆明人对“慢三步”的洋鼓洋镲声印象深刻,就把这种西洋舞叫做“嘣嚓嚓”。飞虎队员又爱吃芹菜,因为飞虎队是开飞机的,昆明人就为芹菜取了个别号,叫“飞机菜”。

昆明方言的“咯”近乎英语助动词DO

昆明喜欢说“咯”,用在疑问句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几乎无“咯”不成话。

昆明人不说“好不好?”而说“咯是?”“咯好?”类似的有“咯坏?”“咯长?”“咯短?”“咯高?”

昆明人不说“吃不吃?”而说“咯吃?”于是有“咯看?”“咯想?”“咯仿?”“咯走?”“咯进?”

昆明人不说“知道吗?”而说“咯晓得?”于是有“咯认得?”“咯整得?”“咯乱得?”“咯吃得?”

昆明人不说“不去吗?”而说“咯是不去?”于是有“咯是不吃?”“咯是不想?”“咯是不动?”“咯是不听?”“咯是不写?”最可怕的是:“咯是你想死?”

有学者把这个“咯”看作英语里的助动词“do”,“咯”和“do”的句式竟然相差无几,都放在句首,都是疑问句——比如昆明话说:“咯懂了?”英语说:Do you understand?昆明话:“咯走了?”英语:Do you leave?

有人说这是昆明方言中独有的现象,不过,据专家考证,早在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中,就有类似的句式了,只是句式的“助动词”不是“咯”,而是“可”。而在如今的江淮方言和吴方言中,也有这种句式,至于“助动词”的读音,在苏州话中是“阿”,在合肥话中是“克”,如此而已(见张映庚《昆明方言的文化内涵》)。

其实,还有一种可能:由于省略主语,这个“咯”才意外地成了助动词——“你咯好”省略了“你”,才成了“咯好”;“老王咯晓得”省略了“老王”,才成了“咯晓得”;“他咯是不去”省略了“他”,才成了“咯是不去”,如此等等——而英语疑问句用了助动词“do”,主语仍在,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作者朱净宇)

编辑:甘凌菲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