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民警救助的黑天鹅和梅花鹿。 盘龙区环食药侦大队供图
、
9月28日,一只外形特殊的陆龟在盘龙区获群众主动救助,后被警方确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凹甲陆龟,并迅速移交至市濒危动植物救助中心。据统计,自9月16日以来,昆明市公安局盘龙分局环境资源和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大队(以下简称“盘龙区环食药侦大队”)已累计救助动物46只,其中包括一级保护动物1只、二级3只、“三有”保护动物39只,警民协作为春城生物多样性筑起坚实防线。
而在两个多月前的暴雨深夜,类似的暖心救援早已上演。8月31日深夜,有群众报警称“黑天鹅掠过车窗”,龙头街派出所民警迅速出动,先后救助因暴雨受惊的“校宠”黑天鹅和从金殿“溜达”至路面的梅花鹿,及时化解险情,守护了城市中这些特殊的生命。
暴雨夜的生命救援
8月31日深夜11点多,昆明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电话响起。“警察同志,我开车到盘龙江路边,看到一只黑天鹅从空中飞过车前窗,担心有车碾到,请你们赶紧来看看。”报警人的声音透着焦急。
随后,报警人所属辖区龙头街派出所副所长李业立即带领值班民警赶赴现场。暴雨中的盘龙江畔能见度很低,民警打着手电筒在雨中搜寻,最终在路边灌木丛中发现了这只羽毛湿透的黑天鹅。
“它看起来十分疲惫,翅膀似乎有伤,但对人类的靠近仍然保持警惕。”参与救援的民警回忆。
就在民警成功将黑天鹅安置到警车上时,指挥中心又传来新的警情:一名市民在附近路段发现一只梅花鹿,身上有明显擦伤,正在车流附近徘徊。
“当时已经是9月1日凌晨1点多,雨还在下,我们立即分出一组人员赶往第二个现场。”李业说。民警采用实践中摸索出的“两人配合模式”:一人负责与动物“互动”分散其注意力,另一人趁机进行控制。这种方法既能保证救援效果,又能最大限度避免动物受惊或产生应激反应。
生态改善的显著成效
这样的野生动物现身城市现象并非偶然。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士剑教授表示,在政府与各级林业部门的协同努力下,从云南省到昆明市的野生动物保护已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信号正逐步显现。数据显示,昆明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8.6%提高到2022年的52.6%,湿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这些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扩展,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地。
国家级保护区轿子雪山是成效的重要见证地。杨士剑介绍,该区域的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增长,不仅原有物种种群稳定,还不断发现新的保护物种,昆虫“轿子山深山布甲”便是其中之一。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往仅在轿子雪山分布的珍稀物种黄喉貂(又称青鼬),近期被市民在抖音上拍到出现在昆明金殿松林。
“这类动物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能从远郊保护区扩展到昆明近郊活动,直接说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在持续提升。”杨士剑说。
派出所里的临时“动物旅馆”
将两只动物护送回派出所后,值班民警临时充当起了“饲养员”角色。派出所早已为此类情况做好准备,专门配备了一个多功能救助笼,为黑天鹅和梅花鹿创建了临时的安身之所。
“黑天鹅显然受到惊吓,我们给它准备了清水和一些蔬菜,但它一开始什么都不吃。”当晚值班民警说,“梅花鹿的情况好一些,伤口已经做了简单处理。”
后经了解,这两只动物都不是真正“野生”的。黑天鹅是辖区某学校饲养的“校宠”,因暴雨受惊逃出校园;梅花鹿则是从金殿“溜达”出来的。
多部门联动的生命救援网络
“我们平均每月能接到30多起关于野生动物的求助报警。”盘龙区环食药侦大队副大队长和贵云告诉记者。与5年前相比,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昆明生态向好的趋势。
警情类型五花八门:有蛇类闯入居民家的,有幼鸟从巢中掉落的,有猴子在小区里“大闹天宫”的,甚至还有猛禽被困在办公楼里的。
从市民拨通报警电话开始,一套清晰的标准处置流程随即启动。“我们的处置分为三个步骤。”和贵云介绍,首先是接警初判,通过电话询问清楚野生动物种类、数量、位置和状态,初步判断风险等级。
第二步是现场控制。出警民警、辅警第一时间到场,根据救助动物危险系数确定是否设置警戒带隔离现场,禁止市民靠近、投喂或驱赶,防止发生意外。
最后是专业处置。一般危险性不高的动物,大队会单独救助后交到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若遇到危险性高、有攻击行为的动物,将联动专业机构到场处理。
这套机制的顺畅运行得益于昆明市近年来建立的野生动物应急救助联动机制。指挥中心接到警情后,会同步推送至相关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
生态链的动态平衡与新的挑战
谈及野生动物保护的基础工作,杨士剑强调,首先要清晰区分人工饲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界限,避免因概念混淆影响保护或管理工作。同时,需强化两方面教育引导:一方面要向公众普及“合法饲养”的法律要求,确保所有动物饲养行为合规;另一方面,媒体应进一步发挥传播优势,增强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主动意识。
生态链的动态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思考。杨士剑提到,随着保护观念普及,过去“见蛇就打”的现象减少,蛇类繁殖速度加快,而这一变化的背后,是蛇类食物来源——小型动物数量的同步增加,反映出生态链正向循环的良好态势。但他同时指出,生态平衡与安全防护需双向发力:既要加强对食肉动物的保护,通过天敌作用控制食草、杂食动物数量,避免单一物种过度繁殖打破生态平衡;也要警惕危险动物数量增长带来的隐患。
“结合近期广州发生的蛇咬人事件,以及云南部分村庄频繁出现眼镜王蛇活动,这些情况提醒我们,相关部门需提前谋划应对策略,防止危险动物向市区扩展。”杨士剑建议,针对眼镜王蛇等危险物种,可开展专项宣传增强公众防范意识。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保障人居安全,已成为昆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亟待探索的新课题。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都市
“这些野生动物也是我们的‘市民’,它们有权在这座城市安全的生活。”和贵云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不再是自然的对立面,也能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昆明的野生动物保护实践,展示了现代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路径。从接到报警到联动专业部门,从现场处置到临时照料,这套日益成熟的机制背后,是这座城市对所有生命形态的尊重与关怀。
第二天一早,盘龙区环食药侦大队和野生动物收容拯救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派出所,对两只动物进行健康检查,随后将它们转移到更专业的场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康复,它们都将被送回原来的生活环境。”和贵云说。
暴雨夜的两次救援只是昆明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这座城市里,每天都有类似的故事上演,民警、专业救援人员和普通市民都在为保护这些“特殊市民”而努力。这些努力不仅守护了野生动物的安全,更守护了城市的生态平衡,守护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