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心理教师带你科学管理青春期情绪 在“情感账户”预存美好时光
昆明信息港    10-31 08:25:05

吴柯颖在给学生上课。学校供图

近日,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教师吴柯颖《你好,愤怒君》课程,进入云南省2025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中小学组名单。吴柯颖,是昆一中西山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如何在青春期科学管理好“愤怒”这一情绪?来听一堂吴柯颖的课吧。

让情绪具象化

课堂上,吴柯颖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其中一个同学扮演“愤怒”,设定情景为“A同学在课堂上多次踢B同学的椅子”。

针对这一情景,B同学可能忍气吞声,也可能愤怒地回头斥责,从而引发争吵或积怨。但在《你好,愤怒君》课程中,吴柯颖教导B同学先陈述事实,再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说出自己的需要,如“我需要在课堂上有一个稳定的、不受打扰的学习环境。”“你可以在后面保持安静,不再踢我的椅子吗?”等。

A同学听到这样的语言表达后,暴躁的情绪明显缓和。吴柯颖让学生把这种对话模式,运用到与父母的沟通之中。这是《你好,愤怒君》课程教学的部分内容,课程旨在教导青春期孩子管控自己的情绪。

母亲总爱唠叨,受不了的小叶(化名)经常因一件小事与其发生争吵。当母亲又一次唠叨时,小叶明白地告诉她:“妈妈,你一个小时里提醒了我5次去写作业,我有点烦和压力大,因为我希望自己安排时间,你可以让我自己先试试吗?”

母亲听后没有再唠叨,答应让小叶自己管控做作业的时间。吴柯颖说,小叶和母亲都明白了单纯发泄或压抑无法解决问题,清晰表达自己的请求才是化解矛盾、满足需求的关键。

《你好,愤怒君》课程构建了一个 “情绪激活与认知重构” 的双轮驱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混乱的、破坏性的情绪能量转化为清晰的、建设性语言表达,完成从“情绪奴隶”到“情绪主人”的转变。吴柯颖介绍,与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或单一理论应用课程相比,《你好,愤怒君》课程在于其从“认知理解”到“行为迁移”的闭环设计,创造了“情绪具象化”的深度体验。

不遗漏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近日,学生小华(化名)与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心情郁闷的他来到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向吴柯颖求助。“在我爸妈眼里,分数比我更重要。”学习成绩成为小华与父母闹别扭的根源。

吴柯颖说,当亲子沟通的内容超过80%都与学习相关时,孩子接收到的潜台词:你爱我,是因为我成绩好;如果我成绩不好,我就不值得被爱。

针对小华的问题,吴柯颖给了家长和学生一些建议。家长与孩子关系重建时,要打造专属的“情感账户”,存入“非功利”的美好时光。亲子关系就像一个银行账户,不能只取不存。学习、批评和督促都像是在“取款”;而一起运动、看电影、听孩子聊他喜欢的明星或游戏、分享一个笑话,这些与学习无关的快乐时光,就像是在“存款”。存款越丰厚,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与孩子关系才经得起考验。

在吴柯颖看来,心理教师的工作创造了真正的双向成长。每个学生的个案都在丰富自己的经验,每次教学都在深化自己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解,迫使自己持续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干预技术。

为确保不遗漏需要帮助的学生,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采用“主动预防与精准支持”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两个核心环节跟进。

第一环节是常态化课程,培养“主动求助”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每周一节的心理必修课及丰富的选修课,系统化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当学生发现,在心理课上学到的方法能帮助自己解决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难题时,就会把心理老师视为可靠的“专业资源”,在遇到困扰时,自发、主动地前来求助,就如同遇到学习问题会去请教。

第二环节是系统化筛查,实现“精准支持”的安全网。每年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对筛查出预警的学生,立即启动 “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三方联动机制,通过专业访谈与观察,进行精准评估并提供个性化的跟进支持。

《你好,愤怒君》课程入选云南省2025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名单,既是吴柯颖8年专业实践与持续创新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系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昆明日报 记者蔡晓磊 李静

编辑:曾子芮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