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乐课程一座难求。

舞蹈课程特别受欢迎。

书画课程颇为抢手。

智能手机熟练应用能让老年人更多接触社会。
声乐班5分钟报满,舞蹈班8分钟抢空,热门课程报录比近2:1……2025年秋季开学,昆明多家老年大学再现火爆报名场面,折射出老年人对“老有所学”的迫切需求。
昆明市政府办公室2022年发布的《昆明市促进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发展整体解决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学,70%以上的乡镇(街道)设有老年大学分校(老年学校)。
如今,2025年秋季学期已开学,昆明市的老年大学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昆明的老年大学不仅实现区域全覆盖,更以其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极低的学费,成为老年人退休生活中最热门的选择。
截至目前,全市由老干部局主办的老年大学共15所(市级1所,各县市区14所),分校94所。由街道、社区(村)、社会办学的老年学校498所,统计在册的在校学员10万余人次,“市—县(区)—街道—社区(村)”四级网络初步形成。
课程报名“秒光”成常态
近期,记者走访多家老年大学发现,昆明老年教育资源需求旺盛,很多学校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学校一般是春季报名,每学年两个学期,每学期18次课,全年共36次课。每周上课1次,每次约2小时。
“我们学校受欢迎的课程很多,今年校本部所有班级1分钟内全部报满,学校现有279个班、10586人次学员,学员平均年龄63.1岁,最大的90岁,最小的50岁,入学名额一个难求。”昆明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愈发受到关注,老年大学作为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入学难成了常态。
官渡区老年大学秋季学期招生如往年一样热度不减,尤其是舞蹈、声乐、太极、传统养生保健等课程报名名额几乎“秒光”。今年以来,该校共开设14个班,包括声乐、合唱、摄影、时装、舞蹈、书法等专业,两个学期共招收学员1400余名。
“10年前我刚退休时就选择来老年大学报声乐班,那会儿没有那么多人报名,都是线下报。”西山区老年大学学员董桂仙告诉记者,为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摆脱退休后的孤独感,她选择来老年大学学习。“2023年我就上过智能手机软件使用课程,用手机打车、付款、网购对于我都不是难事,所以线上报名也相对容易,抢课动作还算快,能报到自己喜欢的课。像声乐、舞蹈这些课程深受老年人喜爱,几分钟就被抢光了,如果动作慢抢不到,只能报其他的。”
除了声乐班,今年董桂仙还报名中医养生和视频剪辑制作课。她在老家杨林港村开了一个白族八大碗农家乐,用剪辑老师教的方法制作视频号推广,发到网上后收获满满,“好多顾客看到我发的视频都来订餐,宣传效果很好,生意也不错。”
西山区老年大学2025年共设立7个系、28个专业、37个教学班,计划招生1940人,实际招收学员2000余人。招生系统开放后,约5分钟时间5个声乐班即已招满,8分钟后舞蹈类班级全部报满。
呈贡区老年大学校本部今年计划招生1000人次,实际报名人数突破1350人次,达到计划招生数的135%。该校乒乓球专业计划招生40人,实际报名61人。瑜伽专业计划招生40人,实际报名76人,热门课程报录比近2:1。
老年人学习需求多元化
今年60岁的谢宗秀阿姨正聚精会神地看向板书,不时用钢笔在笔记本上工整地记录着,在云南老年开放大学的英语课上,学员们腰板挺直,认真听讲,时不时传出充满热情的跟读声。
“年轻时我就有学英语的梦想,但那时由于条件或经济限制无法实现。现在有机会了,我很珍惜,每天记住一个单词、学会一个句型、完成一次简单的对话,都能给我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谢阿姨说,这种“我能学会”的自信,是抵御衰老焦虑的最佳武器,也是证明自己依然“年轻”、依然“有用”的强心剂。
如今,昆明各老年大学的课程体系早已突破传统认知,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现代化的鲜明特色,瑜伽、太极、武术、柔力球、时装模特走秀等课程,将运动与艺术结合,在舒缓中强健体魄,提升气质。中医养生、营养膳食、心理健康等课程,教会老年人如何科学地管理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实现身心和谐……生活技能与科技应用也是近年来增速最快、最受追捧的课程方向,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基础操作(微信、支付、打车、挂号),已进阶到短视频创作、网络购物、AI写作等高级应用,彻底打破“数字孤立”。
云南老年开放大学围绕“德学康乐为”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已建设8个学院,分别是音乐、舞蹈、书画、人文、科技、主动健康、技能、滇萃学院。开设的创新课包括美学课堂、女性魅力礼仪提升、颐养身心等特色课程。
盘龙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举办的老年大学目前有21个班级,学员627人次,办学内容既有老年朋友喜闻乐见的歌唱、舞蹈、太极、柔力球等专业,也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智能手机摄影、AI课堂、非遗手工制作等专业。
西山区老年大学今年在原有智能手机应用班基础上,新增了视频剪辑创作班。同时,为陶笛、琵琶、钢琴等热门器乐爱好者分别开设初级班与高级班,实现梯度化培养体系。呈贡区老年大学引入手机摄影与短视频剪辑课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开设非洲鼓课程,丰富文化娱乐生活,锻炼节奏感与肢体协调能力。
地方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昆明各老年大学深耕本地文化,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为地方文化课程提供了稳定的“生源”,使得这些传统文化课程得以持续开设,形成了良性的内部循环。
昆明老年大学结合本地少数民族文化繁荣的实际,开设了葫芦丝、云南历史文化、民族民间舞等特色课程,将本地区民族文化歌曲纳入声乐班教学内容。这种民族文化融入课程的做法,让老年教育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同时,学校还开设昆明城市文化课程。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门课程既是连接老年学员个人生命史与城市发展史的纽带,还能唤醒其历史记忆、重构晚年生活意义,助力学员成为昆明文化活态载体,最终让昆明老年大学成为守护昆明城市记忆、助力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呈贡区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呈贡区老年大学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花灯艺术融入课程体系。目前,花灯歌舞已成为区老年大学的“名牌”专业,共有8个班级200余人进行学习。
“花灯作为本地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教的这些学员学习背景和能力差异,有的有一定基础,有的则是完全陌生,因此在课程设计上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因材施教。虽然有的学员不能完全掌握,但是只要每次听课他们能有所收获,我就觉得是值得的。”拥有40年教学经验的花灯专业老师畅云燕同时在昆明老年大学和呈贡区老年大学授课,她认为,老年大学给许多地方文化传承提供了固定的教室、稳定的课时和持续的教学计划,通过课程设置,将很多文化传承变为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自觉传承”行为。学员们学会后,有机会通过文艺汇演、社区活动等方式进行展示,让传统文化重新走进社区、走上舞台,焕发新的生命力。
官渡区社区老年学校开设课程与区老年大学相比,部分社区结合辖区的非遗文化、社区文化等要素,开设手工剪纸、非洲鼓等特色课程。社区老年学校运营方式主要为引入第三方运营、社区自主运营两种模式。
西山区部分分校积极结合所在地域的文化资源和社区特点,成功引入“非遗扎染技艺”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拓展课程。前卫街道四道坝社区老年学校和广福分校有效整合在地高校的志愿者和社区能人,定期为学员提供系统的非遗扎染、国画等课程。
“跨出家门即是学堂”
近年来,全市老年教育体系呈现出积极而显著的新趋向:教育资源持续向基层倾斜,通过广泛设立社区分校与教学点,有效缓解“一座难求”的就学压力。课程供给日趋多元,从书画、舞蹈等传统项目,向健康养生、数字技术、生活美学等新兴领域不断拓展,精准呼应银龄学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价值引领与文化传承,将思政教育、民族特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引导老年学员既提升素养,又传承文化,彰显老年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地域特色。
西山区老年大学坚持“就近服务、方便群众”原则,完善基层教学点网络建设,切实破解老年群体“求学远、入学难”问题。通过近年持续深化布局,已在辖区街道及社区挂牌成立19所社区老年学校、7所老年大学分校,开设7个系、28个专业、67个教学班。
“家门口老年大学”的设立,不仅缩短了老年群体的“上学半径”,更通过标准化课程输出与特色化教学创新,打通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后一公里”,让银龄学子在熟悉环境中尽享“跨出家门即是学堂”的幸福学习体验。
随着教育资源持续下沉社区,四级办学网络日益完善,“家门口的老年大学” 正成为春城银发族的生活新常态。少数民族舞班学员平均年龄超过65岁,仍坚持每周排练;智能手机课堂上,老人们认真记录每个操作步骤,努力与数字时代接轨。昆明老年教育正从“老有所养”向“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再到“老有所为”升华,成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亮丽风景线。(昆明日报 记者陈思伊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