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企业宣讲。
到企业调研。
为延安精神研究会分会授牌。
参观红色教育展。
瑞丽江畔绿意盎然,凤尾竹下生机勃发,德宏这片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热土上,一股红色浪潮正浸润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角落。自2010年11月成立以来,德宏州延安精神研究会(以下简称“州延研会”)始终扎根边疆实际,把延安精神的种子播撒进企业发展的土壤,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员工干事的精气神,在中缅边境线上书写了红色精神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交出了一份延安精神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红色答卷”。
强基:延安精神扎根边疆沃土
走进州延研会办公室,墙上的会员名录格外醒目,这是一支由121名会员、18名理事组成的红色精神传播队伍。从机关单位到企业车间,从校园课堂到社区阵地,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这支队伍结构多元、优势互补,既有熟悉政策理论的退休老干部、党校教师,能把延安精神讲深讲透;也有深耕市场多年的企业负责人,懂经营、知需求,能让延安精神传播更贴近企业实际。
“延安精神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帮企业解难题、促发展的‘金钥匙’。” 州延研会会长杨丽云的话,道出了多年来工作的核心思路。州延研会的发展始终与边疆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2018年,为让理论传播更接政策地气,州延研会调整挂靠州委党史研究室,实现了政策资源与理论传播的精准对接;2023年9月,第三届理事会完成换届,一批懂新媒体、善沟通的年轻力量加入,让工作更贴合企业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需求。
针对德宏州“民族多、边境长、产业特” 的特点,州延研会始终坚持“精准对接、按需施教”:面向电力企业,重点阐释“自力更生”精神,引导企业攻克边境供电保障难题;面向农业企业,突出“艰苦奋斗”内涵,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宣讲;面向文旅企业,则聚焦“实事求是”原则,助力挖掘民族文化与红色资源的融合点。
精准服务换来丰硕成果。2024年,德宏州实有经营主体数量同比增长16.96%,增速全省第一;2025年上半年,这一增速仍保持在13.12%,位列全省第二。如今,民营企业已撑起了德宏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创造了6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的企业数量、80%以上的劳动就业岗位。红色精神,正从思想引领一步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实效。
活效:红色教育融入企业实践
“参加了州延研会的活动才明白‘艰苦奋斗’就是我们反复调试设备、攻克技术难题的那股韧劲!”德宏供电局技术人员张师傅道出了许多企业员工的心声。为避免红色教育陷入“形式化”“走过场”的困境,州延研会创新打造“看、听、学、谈、做”五位一体的立体教育体系,让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真正走进员工心里。
红色课堂进车间,宣讲有温度。德凤茶业公司的生产车间旁,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会正在进行。宣讲团成员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企业实际,讲述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故事,将红色精神与员工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车间里的工人、质检员听得格外认真。
这支宣讲团最擅长的就是“量身定制”:到金融企业宣讲时,他们围绕“为民服务”主题,结合案例讲解如何用延安精神指导金融服务;给文旅企业解读时,则聚焦“解放思想”,分析如何将民族歌舞、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创新结合。今年以来,这样的定制化宣讲已开展10余场,覆盖100余家企业2000余名员工。每场宣讲后都有员工主动留下来交流心得,红色精神在互动中深深扎根。
“一条棉被,半条给百姓,半条留自己,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啊!” 勐巴娜西珍奇园的员工刚看完电影《半条棉被》,不少人的眼角还泛着泪光。为让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州延研会将《延安精神》《绝地重生》等经典红色影片送进企业,用光影故事唤醒员工的情感共鸣。同时,州延研会还精心编撰并印刷了1500余册《弘扬延安精神讲好德宏故事》,书中收录的德宏本地革命先辈事迹,让企业员工直呼“原来红色精神就在我们身边”。
更令人难忘的是“行走的红色课堂”。在罗志昌革命史实陈列室,样样好珠宝有限公司的设计师小李深受触动地说:“先辈们在艰苦岁月里坚守信仰、奋勇向前,我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更要努力让边疆的好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截至目前,州延研会已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实地参观学习数十次,每一场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我们想开拓省外市场,但缺乏品牌运营经验,‘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帮我们找到破局思路吗?”在一场“企业家+职工”圆桌座谈会上,某农业企业负责人的提问引发了热烈讨论。小匡粮油公司负责人匡凤英分享道:“我们就是用‘艰苦奋斗’的精神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用‘为民服务’的理念推出小包装、家常味的粮油产品,才打开了本地及周边市场。”如今,这样的圆桌座谈会已成为企业的“智囊会”。州延研会提前收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难题,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行业专家和员工代表参与讨论,引导大家用延安精神寻找解决方案。从产品创新到市场拓展,从团队管理到文化建设,红色精神正一步步转化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的实招妙招。
创特:融合特色赋能边疆发展
在德宏,延安精神的传播不仅做到了“进企业”,更实现了“融特色”。州延研会紧扣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特点与产业优势,探索出一系列“接地气、有实效、有特色”的创新做法,让红色精神在边疆沃土上开出独具特色的花朵。
德宏州非遗文化底蕴深厚,州延研会鼓励企业将红色精神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民族”文化产品。德宏供电局职工融入傣族剪纸、景颇族织锦元素,创作了“雷锋供电所”“边疆光明守护者”等主题手工艺品,既传播了非遗文化,又让红色精神有了“边疆表达”。
瑞丽市80余家边贸企业以“埋头苦干、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应对市场波动。某水果贸易企业面对货源不稳定、物流成本上涨等难题,没有坐等帮扶,而是主动出击:一方面自建冷链仓库保障水果新鲜度,另一方面深入缅甸北部产区开辟新货源,202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20%。盈江县则创新开展“延安精神+《民营经济促进法》”宣讲活动,既为企业补足精神之“钙”,又帮助企业了解法律政策、维护自身权益,深受民营企业欢迎。
围绕德宏绿色能源、特色农业、文旅康养三大支柱产业,州延研会推动红色精神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精神赋能产业、产业传承精神”的良性互动。电力领域,“自力更生”主题讲堂激励员工攻克边境地区智能电网建设难题,2024年德宏边境村寨供电可靠性提升至 99.8%;农业领域,“延安精神 + 党建”模式推动石斛、坚果等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带动上千农户增收致富;文旅领域,勐巴娜西珍奇园推出“红色研学+民族体验”精品线路,游客在参观红色展区、聆听革命故事的同时,还能体验傣族泼水、景颇族目瑙纵歌等民俗活动,让红色精神在文旅融合中广泛传播。
“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不给企业增加额外负担,活动费用由延研会承担!”这是州延研会对企业的承诺。为让红色精神传播持续长效,州延研会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情景体验+历史再现+现实对接”的教育模式,让红色教育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温度。
前行:续写边疆发展红色新篇
延河水长流,边疆“红”潮涌。瑞丽江畔的晨雾还未散尽,边境口岸的货仓已响起叉车穿梭的轰鸣;傣族村寨旁的农业产业园里,农户们正跟着企业技术员学习石斛种植技巧;电力公司的巡检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保障边疆村寨的用电安全。
延安精神,是德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爬坡过坎的“精神拐杖”,是凝聚各族群众心向党、跟党走的情感纽带。在车间里,它是攻克技术难关的坚韧;在田间地头,它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执着;在边境口岸,它是开拓市场的勇气。
未来,州延研会将继续深耕红色土壤,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服务实效,让延安精神在边疆企业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德宏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本文图片由州延安精神研究会提供)